对照2007考试大纲,梳理、探索2007年不同地域,尤其是对新课程区和非新课程区同一类型试题的比较,了解这类试题的设计思路,探索命题趋势,对即将进入新课程和已经使用新教材两年的省区很有必要。本文选择湖北和广东两省试卷的现代文大阅读题试做比较分析。
先比较一下《考试大纲》里的要求,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新课程区的能力多了一个“探究”层级,要求学生“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另外,新课程区的现代文大阅读有了选做题,要求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之间选做一题。
第一点,新增能力层级,一般没有什么异议。第二点,“选做”这种方式,可能还在探索和完善中。“选做”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这样一来,加大了阅读量,而考试时间没变,也就加重了考生的负担。既然在不同文体中,阅读能力的考测点基本一致,是否可以从能力点的考测上多做推敲,而不从文体上选择?这样可以就一个文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出题,一样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能测试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我们还是分析今年呈现的两套试题吧。
湖北卷
一、文本内核聚焦
杨闻宇的《日月行色》描写了山村里一对朴实的青年男女订婚后在小河边相聚的场景,简短的对话后面,融入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再现了初恋的神秘。画面朴实优美,情感真切动人。千字短文塑造了山村女子令人回味的美好形象。
二、问题外显方式
现代文阅读题一般设置四道小题,先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开始设题,疏通字句;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者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最后才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分析理解到鉴赏评价,由浅入深,符合学生阅读认知规律。
湖北卷的选文没有什么阅读障碍,文字简洁流畅;结构上也没有什么繁难之处,清清爽爽,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文本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难度,让广大考生都能读懂文章;试题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从较高的能力层级来考测。本卷的四道题就基本上是从鉴赏评价的角度设计的。(在非课改区,“鉴赏评价”是最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问题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我们先看开头两段的场景: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一般来说,场景描写是为人物出场服务的,场景有渲染、烘托气氛的功效;有时还暗示了人物的性情特点,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隐含了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本题问的是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可根据原文信息进行适当概括。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是: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画面和谐,意境优美。场景描写的“作用”要抓住一般规律——“为人物出场服务,渲染、烘托气氛”——来回答。
本题答案: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同时,景物也能烘托出特定的情感,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问题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考点归属]
分析综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面对男主人公的询问,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分别是: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试题已明确说本文构思上的特点是先抑后扬,答题时对这一特点进行解释即可: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后一问“分析其作用”——运用某种表现手法取得的效果,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搞清楚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通常效果,再结合试题的具体情境来回答。
欲扬先抑的目的是以“抑”的部分来突出要“扬”的部分。本文要“扬”的是女主人公的可爱性格和“她”表现情感的独特方式——这是从内容角度分析;从形式上看,先抑后扬这种表现方式在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还能通过悬念的设置,产生一种曲折新奇感。所以关于“作用”的答案是:
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问题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对语言的特色分析,一般情况是: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要求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可能在文与白、平实与华丽、理性与感性、方言与通语之间进行选择,借以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题答案是: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中的“稠”,含有“丰富”的意思,语言富有地方生活气息,更加生动。②符合本文人物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句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其中③可以合并到①,“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这句话的生活情趣正是方言土语所取得的功效。也可以合并到②,这句话正活画出了人物的风貌。
问题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路与评析]
鉴赏一篇千字短文塑造的人物形象,难度不大。一般来说,篇幅短小的文章,情节单纯,形象鲜明,主旨突出。本文通过一对刚订婚的山村青年男女,黄昏来到小河边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而其中着力塑造的是女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她”美丽、纯朴、灵性的特点。
广东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本内核聚焦
这是一篇带有思辨色彩的散文。“泥泞”的意义大概在于: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都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因为人只有在艰难的跋涉中,才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对照2007考试大纲,梳理、探索2007年不同地域,尤其是对新课程区和非新课程区同一类型试题的比较,了解这类试题的设计思路,探索命题趋势,对即将进入新课程和已经使用新教材两年的省区很有必要。本文选择湖北和广东两省试卷的现代文大阅读题试做比较分析。
先比较一下《考试大纲》里的要求,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新课程区的能力多了一个“探究”层级,要求学生“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另外,新课程区的现代文大阅读有了选做题,要求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之间选做一题。
第一点,新增能力层级,一般没有什么异议。第二点,“选做”这种方式,可能还在探索和完善中。“选做”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但也有明显的不足,这样一来,加大了阅读量,而考试时间没变,也就加重了考生的负担。既然在不同文体中,阅读能力的考测点基本一致,是否可以从能力点的考测上多做推敲,而不从文体上选择?这样可以就一个文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出题,一样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能测试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我们还是分析今年呈现的两套试题吧。
湖北卷
一、文本内核聚焦
杨闻宇的《日月行色》描写了山村里一对朴实的青年男女订婚后在小河边相聚的场景,简短的对话后面,融入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再现了初恋的神秘。画面朴实优美,情感真切动人。千字短文塑造了山村女子令人回味的美好形象。
二、问题外显方式
现代文阅读题一般设置四道小题,先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开始设题,疏通字句;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者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最后才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分析理解到鉴赏评价,由浅入深,符合学生阅读认知规律。
湖北卷的选文没有什么阅读障碍,文字简洁流畅;结构上也没有什么繁难之处,清清爽爽,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文本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难度,让广大考生都能读懂文章;试题则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从较高的能力层级来考测。本卷的四道题就基本上是从鉴赏评价的角度设计的。(在非课改区,“鉴赏评价”是最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问题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我们先看开头两段的场景: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一般来说,场景描写是为人物出场服务的,场景有渲染、烘托气氛的功效;有时还暗示了人物的性情特点,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隐含了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本题问的是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可根据原文信息进行适当概括。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是: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画面和谐,意境优美。场景描写的“作用”要抓住一般规律——“为人物出场服务,渲染、烘托气氛”——来回答。
本题答案: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同时,景物也能烘托出特定的情感,场景描写融入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问题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考点归属]
分析综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面对男主人公的询问,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分别是: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试题已明确说本文构思上的特点是先抑后扬,答题时对这一特点进行解释即可: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后一问“分析其作用”——运用某种表现手法取得的效果,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搞清楚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通常效果,再结合试题的具体情境来回答。
欲扬先抑的目的是以“抑”的部分来突出要“扬”的部分。本文要“扬”的是女主人公的可爱性格和“她”表现情感的独特方式——这是从内容角度分析;从形式上看,先抑后扬这种表现方式在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还能通过悬念的设置,产生一种曲折新奇感。所以关于“作用”的答案是:
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问题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路与评析]
对语言的特色分析,一般情况是: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要求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可能在文与白、平实与华丽、理性与感性、方言与通语之间进行选择,借以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题答案是: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中的“稠”,含有“丰富”的意思,语言富有地方生活气息,更加生动。②符合本文人物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句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其中③可以合并到①,“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这句话的生活情趣正是方言土语所取得的功效。也可以合并到②,这句话正活画出了人物的风貌。
问题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考点归属]
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路与评析]
鉴赏一篇千字短文塑造的人物形象,难度不大。一般来说,篇幅短小的文章,情节单纯,形象鲜明,主旨突出。本文通过一对刚订婚的山村青年男女,黄昏来到小河边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而其中着力塑造的是女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示了“她”美丽、纯朴、灵性的特点。
广东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本内核聚焦
这是一篇带有思辨色彩的散文。“泥泞”的意义大概在于: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都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因为人只有在艰难的跋涉中,才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