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一反常态,丢掉一直叫好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而回归到全命题作文,让广大考生高兴得手舞足蹈。——《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是不是太简单了?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这样嘀咕着。在当晚的电视节目里,我们又看到许多考生美滋滋地告诉记者说:“母爱是伟大的,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挺好写。”真的好写吗?冷静地思索一番,你会看出这道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它是有难度的。
难度一:你篮子里装的是否是“春光”
“春光”在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准确定义是:春天的景致,如春光明媚、大好春光等等。春光是抽象的,而非是具体的物什,把“春光”装在篮子里送人岂不是咄咄怪事?电视上不是天天叫着“送礼就送脑白金”吗?“春光”能作为礼物吗?越是匪夷所思,越有审题难度。换个角度想一想吧,妈妈真的需要我们的礼物吗?她需要什么样的礼物?有人说“妈妈”是付出的代名词,她工作的艰辛是无法用物质去衡量,也无法用物质去回报的。既然如此,干吗送她一篮子“春光”呢?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主席史铁生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为母亲而写作”。做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真的不容易,面对母亲的付出,史铁生在思考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生?为什么活?怎样活?)之后,毅然决然地拿起用钢笔做成的“拐杖”,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冲刺。他成功了,他最终送给了母亲一篮子“春光”。试想一下,当母亲看到史铁生没有被残疾打倒的时候,当母亲看到儿子站在荣誉的顶端时,她收获的不就是“春天的景致”吗?而这份礼物才真正丰富且价值连城呢!孟子送了一篮子“春光”看妈妈,那“春光”的名字是——著作等身的儒家学说;岳飞也送了一篮子“春光”看妈妈,那“春光”的名字是——“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我们呢?拿什么奉献给妈妈,才能让妈妈的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可写的内容当然很多,只是手中提着的一定要是能让母亲自豪的“春光”才对。可见,对“春光”的理解是写好这道命题作文的关键。命题者是想让中学生朋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这里有理解、有孝道、有价值观,也有我们对未来的规划。看来,其礼物不是春光却胜似“春光”!
难度二:是“看”妈妈还是“忆”妈妈
高考既然是选拔性考试,命题者就必须想办法拉开不同考生之间作文水平的距离,因此在作文命题时就不得不人为地设置一层障碍。这道作文试题的审题障碍在哪里呢?一个“看”字。谁是“看”的施事者呢?——“我”。显然,写作者必须在“看”妈妈上做文章才对,然而一些粗心的考生一定会将写作重点锁定在“忆”妈妈之上,会错误地将母亲作为叙述对象,大谈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这样越是写得精彩,越是本末倒置,肯定是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了。
高考一直呼唤“打假”,呼唤抒发真挚的情感,高考希望考生诚信作文,但实际情况是:考生考前背几则材料,背一些范文,然后就在考场上移花接木地拼凑起“好文章”。这是高考作文的悲哀,话题作文实际上已将中学作文训练带入一个误区。这种教训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是该到了反省并勒马回头的时候了。今年是安徽高考语文独立命题的第一年,第一次就采用全命题作文的形式,并在审题上加大难度,其目的是可想而知的——不想给作文投机者创造任何讨巧的机会,这实质上就是向话题作文宣战,就是积极地向作文训练的本质回归。
难度三:是妈妈还是“妈妈”
第一构思是最不可靠的,你想到的别人往往也会想到,人云亦云就是败笔。要想写出立意不凡的考场作文,必须自出机杼,别出心裁。“妈妈”是母亲,但“妈妈”又并非仅仅限于母亲。文章选题应该在比喻意和引申意上切入,最疼你的恩师是不是像你的妈妈,她既有人师的威仪,又有母亲的柔情;地球是不是你的妈妈,它不但给了我们清澈的河流,而且赠予我们五谷和阳光;祖国是不是你的妈妈,请再读一遍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请再吟一次闻一多的《死水》……把认真和刻苦当作“春光”送给教师妈妈吧!把尊重与和谐当作“春光”送给地球妈妈吧!把忠心与爱心当作“春光”送给祖国妈妈吧……如此一来,文章一定大气不凡,让阅卷老师拊节称叹。
总之,笔者认为今年安徽高考作文命题是成功的,它既在审题上加大了考生水平的区分度,又有意识地给剽窃之文不留丝毫空隙;它不但给考生创造了作文能力公平较量的平台,而且也为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启示。
[作者通联:安徽东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