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8期 ID: 356223

[ 郑可菜 文选 ]   

从人性向度解读贝尔曼

◇ 郑可菜

  于漪先生发表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克服浮泛,精心探究》一文,提出了语文课的关键在于“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与情感”,要求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层层开掘,精心推敲,闪现内在的光辉”。于先生举例《最后的常春藤叶》对贝尔曼形象的把握来说明这一观点。她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他创作时构思的巧妙”:
  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
  2.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
  3.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来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的可能?
  最后概括为“作品超越了对一般友情的赞扬,而是赞颂陌不相识的穷苦人之间的关爱与帮助,乃至奉献生命的人间至真至纯的深情。”
  于漪先生希望教师能潜心于文本,确是智者至诚至真的教诲。文中《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设计不过是小例子,不是该文的重点。在这里,我想就此例,“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我景仰、敬重的于漪先生请教:
  恕我直言,这三个问题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呈现出来的甚而是一种“圈套”,一步一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向教师已有的理解靠近,建立的是教师的话语霸权。其答案都是要紧抓贝尔曼要为琼珊的年轻生命舍弃自身的生命,要奉献生命。
  可以确信,贝尔曼是一个善良、富于同情心的人,他一听说琼珊的傻念头,“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然而就在这抱怨嘟囔的话语之中,满是不解之外的同情与关切。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他拖着老弱之躯,爬上二十来英尺高的梯子上,为的是不让琼珊“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死”。哪怕他知道那是个顶傻念头,他也要尽自己所能给病人以人生的希望与“生”的信念。
  然而,他对琼珊的关爱是否有“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是否“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个人认为,贝尔曼先是有画叶子的行动,才有了这行动的“意义”,而不是先有“意义”,后行动。他画最后一片叶子不是“我用奉献我的生命来救琼珊”,事先他并不知道这一画会让他要害上肺炎,会赔上自己的性命,“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①他年过60,40年作画,一事无成,不得志,穷困潦倒,酗酒成性,说话粗鲁,性格暴躁,牢骚满腹,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他平凡得像楼道里步履蹒跚的邻家伯伯,像老人亭里不停咳嗽的老大爷,像车站边上形象邋遢的老头子,他平凡得让你忘记他的存在。
  于漪先生在文中说“贝尔曼拖着老弱病残之躯艰难地画最后一片叶子,是对琼珊年轻生命的珍惜和挚爱,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是用生命抒写的艺术杰作。”诚然,这片叶子是贝尔曼用生命抒写的“杰作”,但,贝尔曼去画叶子更多出于一种可贵的本能,自发的朴素的感情,是精神真实的写照,并不是刻意修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行动,正因为此,才更见其人性的光辉,才见其崇高。“瞬间的动作源自内心的品质”②,由此表现出来普通人物的美好心灵,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才感人肺腑。在杨绛笔下的老王身上(杨绛《老王》)、在鲁迅笔下的车夫身上(鲁迅《一件小事》),在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身上,生命的原始的特质本着真实的叙述,现出感人的情怀。他们以真诚善良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文学和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中见惯了这样的主题先行、这样的“虚美”陷阱、这样的人文或道德的施压。比如玛蒂尔德就是批评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杜十娘的悲剧就是反封建,别里科夫就是沙皇制度的鹰爪……我们习惯对人物形象强加意志或把人物形象人为地丰满、拔高,结果把原本真实的人物,解读成只能供人们观赏瞻仰的雕塑,甚而一个符号,一种标签,消去其“人之为人”的特点。
  一个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形态,是人性的内核,因此这个形象才成为非凡经典。“人性意义上的伟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赢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③
  人性向度,这是解读人物形象的合理的价值方向。
  由此,我想说,我们能不能给预设一定的包孕性与弹性?能不能尽可能给学生留下多元解读的空间?削减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以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的调动学生走入文本。基于此,本人设计问题如下:
  1.“你认为,贝尔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体会作品对其正面肖像、神态、语言等描写,解读贝尔曼的平凡。
  2.然而他无疑是不平凡的,你如何理解“杰作”?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文末侧面看似轻描淡写的勾勒:“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读懂欧·亨利构思上的“逆转”,理会作者用心所在,解读贝尔曼的人性中的不平凡。
  
  参考文献:
  ①孙绍振《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解读〈最后一片叶子〉》,《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魏青刚颁奖词。
  ③周国平《关于人性》,《碎句与短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