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8期 ID: 356213

[ 王明芬 文选 ]   

研究传

◇ 王明芬

  现代的教学改革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教学改革是传统教学的结晶,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产物。
  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来看,认识传统、了解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它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它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和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更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例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上述种种,体现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在着力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强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又如,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又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历史悠久的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文化源泉。一是注重基础教学。从小学启蒙开始,就注重字、词、句的背诵记忆。小小年纪就开始背诵四书五经,从小就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文字、音韵、句式等常识,都是比较扎实的。二是重语感。强调学生的诵读练习,在诵读中要求声情并茂,既注重在读书的神态上,又特别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达意也自然蕴含在其中。这些办法,为的都是从听与读两条途径培养语感,弥补口语与书面语脱节的不足。三是重知识积累。主要表现在背诵记忆和抄写记忆上,有时采用抄写与记忆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古时的“七录”故事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四是重视学习态度。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以“乐学”为宗旨。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乐学的态度,才能学好各种知识。五是重方式。孔子指出“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等,都是有关学习方法的精辟论述。最后连他最愚笨的学生也能传承他的教育学说,这就是重方法的结果。六是重示范。古人对教材的范文很讲究,都是选用一些示范性很强的经典,将文章的规律提取出来交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出自己的写作和运用规律。除了这些规律之外,当然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要我们从这些传统教学的规律中吸取精华,处理好现代教学改革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关系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也主张“背”,他在《背书重要》一文中指出:“要提高学子语文水准,除了复古,别无他法。”他的“复古”之意也就是背诵。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说过一段精彩的话,大意是: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一笔大财富了。
  因此,只有认识了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内在规律并注重了基础教学,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通联:湖北五峰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