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命题形式应运而生
1999年以后,高考作文开始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话题作文具有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的开放优势,所以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作文样式,比如2006年的全国卷(乙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道作文试题,我们发现它既不同于历史上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跟2005年的湖北、上海、福建高考作文题基本相同,它们大致是由材料加要求两部分组成,回避了“话题作文”的字样,从动机上来说,这或许是看到话题作文风行了许多年之后,有些固定僵死的模式已然形成,有意回避它,目的是为了创新,想用一种新的形式,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种形式人们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意在指出它既不同于以前的材料作文,又不同于当下的话题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的突出特点
1.不限制文体,为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命题材料大大弱化了对考生的控制力,它只给考生确定话题划定范围,并不限定作文立意,也不限定作文行文。其二,要求更加自由,其表现形式则完全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势,突出了“三自”作文的品格——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新材料作文一方面克服了旧材料作文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作文选材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
2.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
自1999年以来,高考作文几乎是话题作文的天下。它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纯粹的话题,一是“材料+提示语+话题”。客观地讲,相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弱化审题,降低了审题难度;减少阅读量,考生可以不管命题材料;话题只给范围,作文内容具有相当的自主性,不限制文体,给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但是,话题作文又具有明显的不足,写作的范围过于宽泛,为套作、仿作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新材料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来说,在保持话题作文固有的相对开放的优势的前提下,又具有新的特色。从高考作文的性质来看,它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能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
而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恰好能够给考生提供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话题的能力。
三、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由此,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新材料作文主要可从横向、逆向、类比、辩证等四个角度审视。
1.横向立意。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如2006年的全国卷(乙卷)作文试题,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乌鸦模仿老鹰抓山羊失败,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就告诉我们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必然导致失败。据此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我们应正确认清自己,做事要量力而行。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逆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可以立意为“近墨者未必黑”。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们可以立意为“假如王婆的瓜确实好,自夸又何妨”。如2006年的全国卷(乙卷)作文试题,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我们对此进行逆向思考,难道乌鸦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他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和追求,敢于模仿,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尝试,我们可以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这样理解更精深更独到。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最好是当前的实际)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如以下作文题: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联系现实有无类似的现象,才发现比比皆是,如现实中许多家长费尽心思想把子女变成天才,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4.辩证立意。就是对原材料进行辩正思考,进行辩正的分析,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使文章充满思辨的气息。如以下作文题:
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沿原路向上爬,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
作文可写“持之以恒”,也可写“要懂得变通”,但是“变通与坚持”更出采。这种立意最能体现考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作者通联:广东阳江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