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2期 ID: 135733

[ 黄群芳 文选 ]   

同一文本多元拓展例谈

◇ 黄群芳

  所谓文本拓展,指的就是围绕具体的课文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它的出现常常是课堂教学的必需和延伸,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使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容量。因此课堂上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文本拓展涉及的内容是无限广阔的,拓展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算是同一文本所能拓展的方向也是多元的,既可以从内容与情感这一向度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可以从文本的语言、文本的写作特点、文本的体裁、文本的材料、文本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方面进行拓展,甚至还可以是为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比如口语交际、课文理解能力。即便是内容与情感这一向度。不同的教师所能提供的拓展文本可能也不会完全一致。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美文,字字珠矶。拓展的角度和形式非常多。现在就以《岳阳楼记》为例谈谈同一文本如何多元拓展,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导人)师:人们常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其实,楼也可以以人传、以文传。比如说江南的三大名楼就是这样。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座楼吗?
  生: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生: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生:湖南岳州的岳阳楼。
  师:这几座名楼是因为哪些诗文而著名,有同学知道吗?
  生:武昌的黄鹤楼是因崔灏的《黄鹤楼》一诗而著名的,尤其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让人浮想联翩。
  生:南昌的滕王阁是因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名的。我记得其中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岳阳楼是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出名的。
  师:对,洞庭湖上的岳阳楼就是因为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传颂古今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岳阳楼记》。
  师:刚才同学们激情洋溢的朗读,尤其是三、四段的对比朗读,把迁客骚人们因物喜以己悲的揽物之情表现得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是不是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景物都会和迁客骚人们一样产生这样的情感呢?
  生:不是。
  师:还有哪些人不是?
  生:古仁人。
  师:古仁人的内心情感是怎样的,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从全文来看,只有古仁人才有这样的内心情感吗?
  生:不是,还有滕子京,范仲淹。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滕子京、范仲淹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生:文中第一段交代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说明他不以己悲。范仲淹这样写他,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认为他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生:不是的,滕子京不是这样的人。他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滕子京在庆州做官时被人诬告贬谪到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加上他为人耿直,这种愤慨常常在他的文章和神态中有所表现,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滕子京请他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学习古仁人不计较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牢骚归牢骚,不服归不服,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倒是名留青史的。除了重修岳阳楼,他还迁建了文庙,维修了南湖紫荆堤,修筑了岳阳楼下的偃虹堤。尤其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不靠财政拨款,不搞集资摊派,而是靠催收州民捐献出来的烂债聚财,在当时是传为佳话的。
  师:滕子京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当个人际遇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之时,他还是能以人民利益为先,所以范仲淹的确还是把他引为同道中人的。那么范仲淹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同学们有事实佐证自己的观点吗?
  生:是的。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范仲淹30岁时,还是一个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就上书劝谏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
  生:我认为也是的。范仲淹曾经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
  生:我再补充一点。庆历三年,范仲淹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他又由参知政事被贬到邓州。
  生: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师:为民请命。忧民忧主,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范仲淹不仅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向,而且时时用这种志向劝勉朋友、鞭策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用自己璀璨的一生实践了这一宏愿!
  师:由此看来,第五自然段就应该是全文的核心,也应该是作者情感的最高潮了。那么,应该通过怎样的朗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如此强烈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童自荣老师的朗诵,看看他是如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多媒体播放童自荣朗诵片断,学生欣赏)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他对哪些句子的处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评点童自荣先生的朗读并仿读。
  师: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深情地回应着范仲淹“吾谁与归”的呼唤,实践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愿,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华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历史的回响!老师读前一句,同学们一起读后一句。(多媒体投影诗句)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宪成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于谦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