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8年第12期 ID: 80918

[ 彭俊姣 文选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实录

◇ 彭俊姣


  个人简介
  
  彭俊姣,特级教师。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曾获“桂林市十佳中青年教师”“桂林市教坛标兵”等称号。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为广西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情境教学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研究”负责人。
  
  教育观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学生还爱问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葆有生机、充满活力。而当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对知识现状的不满和怀疑,引起他们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
  一、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为了解救赵国的危难,拿着如姬从宫中偷得的虎符,来到晋鄙屯兵的边境上,要取代主帅晋鄙,然后统领十万大军去抗秦救赵。晋鄙对此举产生怀疑,朱亥椎杀晋鄙。当分析到这里时,学生或惋惜或惊异。老师可顺势问:“如何评价椎杀晋鄙一事?有没有既不杀晋鄙又能解救赵国的办法,比如说把晋鄙软禁起来,等击退秦军、解救赵国之后再把他请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论证,最后说:“不行。因为晋鄙德高望重,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被软禁,士兵一定会为他而死!”
  老师再问:“如果秘密软禁呢?”
  学生回答:“也不行。必须让士兵们知道晋鄙已经死了,所以晋鄙必须当众死,这样才能慑服军心,才能调动军队。”
  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摆脱老师的“权威”,打破经验的束缚和影响,这是非常可贵的。
  营造问题情境,最大的收获是能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让他们不盲从教师,不盲从教材,甚至连课文的注解也敢于大胆质疑。如有学生提出:“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注解中,把‘遍赞宾客’解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是否有误?当时是向侯生介绍客人,还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发现文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相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不拘于教材、不依赖老师、大胆提出自己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习的乐趣在哪里?我想应该是在发现并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中。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时,我们要由衷地欣赏并予以肯定。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问:“林黛玉进贾府时到底是多少岁?”我们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林黛玉多大进贾府也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据说有位专家用计算机来研究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九岁。这位专家收集了《红楼梦》中的800多条信息,包括饮食、服饰、心理等,经过统计和论证,得出了这个结论。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跟学生说林黛玉是九岁进贾府的,如果非要那么精确,那它就不是艺术了。
  三、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认真探讨,会极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这是国家交给我的重大任务,你一个人来取代我,没有别的特使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学生问:“晋鄙为什么要‘举手’?”
  这个问题课本没有注解,教参也只是照录不译。我对学生说:“‘举手’的‘手’,应该通‘首脑’的‘首’,‘举手’有可能是‘举首’即‘抬起头来’的意思。”我还对学生说:“这个解释也许不是最好的答案,以后你们如果找到了更好的解释,请务必告诉老师。”
  学生看到,他们不经意提出的一个问题,居然能让老师认真地思索,这使他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毫无疑问,这会给学生带来自信。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探究的兴趣。
  文学本身往往是模糊性和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为我们“唱反调”提供了条件。“唱反调”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原则上它属于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认识,在逆向思维中认识他人尚未认识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教学实录
  
  (屏幕展示维纳斯雕像,配乐循环播放,营造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我想请同学们介绍一下米洛斯的情况,哪位同学来介绍?
  生:米洛斯是希腊边上的一个小岛,在公元前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1820年,在那里发现了一尊雕像,就是维纳斯雕像。她现在收藏在卢浮宫,是卢浮宫三宝之一。
  师:哦,维纳斯雕像是卢浮宫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什么?
  生(齐答):蒙娜丽莎油画、胜利女神雕像。
  师:请再简单介绍一下维纳斯这座雕像。
  生:维纳斯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是爱与美的女神。传说她非常漂亮,而且是主神宙斯的女儿。维纳斯雕像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没有双臂。
  师:要点抓住了——是一尊大理石雕像,她的原型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一尊全身半裸像,双臂残缺。这尊雕像在艺术家的眼里集中了古典的抽象美和崇高的精神美。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赏者,我们一方面赞叹她的美丽绝伦,另一方面可能还会为她失去双臂感到遗憾。大家认为遗憾吗?
  生(齐答):不遗憾!
  师:哦?那你们的看法和今天这篇课文的作者清冈卓行是一样的。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美丽必须失去双臂。什么是美丽?到底什么是美?德国人温克尔曼这样说——
  生(齐读):“美是自然界的伟大奥秘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作用,可是要提供一个关于美的本质的清楚明白的一般概念,这却是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真理。”
   师:按照温克尔曼的说法,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比如说,我们都觉得健康是美的,但有些人却认为,林黛玉的美就在于她的病态;我们都觉得健全是美的,但是清冈卓行则认为维纳斯的美就在于她的断臂。今天我们欣赏这篇课文,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美”的话题。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把重点语句或者疑难语句画出来。
  (学生默读5分钟)
  师:下面看看大家都画了哪些句子。
  生:我画的是第一段的“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还有最后一句“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师:好!请坐。大家觉得这些句子重要吗?
  生:重要。
  师:对,这些是作者阐述观点的句子。请下一位同学回答。
  生:我画的是第二段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我想知道,为什么是“无意识地”。还有 [##] 倒数第三段“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恐惧、空虚的感觉”。
  师:好的!下一位同学。
  生:我画的是第四段的“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我想知道的是:到底哪个地方,有什么变化?
  师:哦。我们把机会让给其他组的同学吧。你们看看,还有哪些更重要的、阐述了作者观点的、可以帮助我们探究问题的语句。
  生: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还有:“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师:对!这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前面同学画的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探究问题。除此以外,大家看看还有吗?
  生:“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噢,课文的最后一句!还有吗?
  生: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师:好的,请大家把这一句也画起来。老师在阅读课文时认为重要的句子和刚才大家所说的大致相同。
  (屏幕展示6个疑难语句)
  (1)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人们……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4)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5)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6)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以上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先从维纳斯雕像的诞生开始探究吧。维纳斯像是哪一年出土的?
  生:1820年。
  师:在哪里出土的?
  生:米洛斯岛。
  师:出土时她的双臂还在吗?
  生:不在。
  (有部分学生回答“在”)
  师:到底在还是不在?
  生:应该是在的。我曾听说,当时那个农民挖出来,她是有双臂的。右臂提着她的襟摆,左臂绕过头,托着一只苹果。后来法国总督想花重金买下这尊雕像,而希腊农民又偷偷把她卖给了另外一位希腊商人,……在争夺中,维纳斯被砸断了双臂。
  师:也就是说,维纳斯失去双臂是意外的,是令人痛心的,但是清冈卓行却赋予这个令人扼腕的细节以美学含义。看看课文怎么说。
  生(齐读):“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师:谁能解释最后一句?
  生:可能是说,维纳斯只有失去这两条玉臂,她的艺术魅力才能穿越更久的时代而流传到今天。
  师:你是说,她失去双臂才会有更动人心魄的魅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失去双臂她才能“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这一点,解释还不够到位。那么,等我们探究完了再解释吧。现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欣赏卢浮宫里这尊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屏幕展示维纳斯雕像)课文里有一段描写了这尊雕像的美丽。
  生(齐读):“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师:好,刚才读到的是清冈卓行的审美感受。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感受。你们觉得这尊雕像美吗?
  生:我觉得不美!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断了两条手臂,给人一种很遗憾的感觉。我看到这尊雕像时就觉得,如果两条手臂能够恢复回去的话,也许会更美。
  生:我有些同意她的意见。我也觉得,失去双臂是一种遗憾,给人一种残缺的感觉。但我也觉得,她有美的地方,比如说她身体的曲线,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我感觉她的皮肤很真实,好像能感受到血液在她的身体里面流动一样。
  师:哦,是雕塑艺术使你感觉她非常美。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第一次看到雕像时,也感觉不美,因为我觉得不管怎样,残缺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遗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她失去了双臂,所以我在脑海里才会为她把双臂恢复到她原来摆放的那个位置。然后有无数的想象。当我为她构建双臂时,我觉得无数的想象都是美的。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她头部以上不美!
  师:为什么?
  生:她的头发我觉得不美!
  师:哦!你不认可她的发式。
  生:不过我觉得她脖子以下很美。尽管她失去了双臂,但仍然很美。如果给她安上双臂,,就会是一种累赘。
  师:大家说得很好!从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还是涉及“什么是美”的问题,按照传统的美学原理:“美是事物客观存在的均衡、对称、和谐等物质属性。——亚里士多德”(屏幕显示)完整是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所以残缺不能算作美。但作者为什么说维纳斯失去双臂正是她美的所在呢?现在可以回过头去解答刚才我们找出来的那些疑难语句。理解课文要注意:一要抓住关键句子,二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之后融会贯通,整体把握。
  刚才同学们找出的第一个疑难语句里,有一个构成理解障碍的词:“某些东西”。“某些东西”指什么?第二句,“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如何理解?第三句,为什么说人们会“畏惧”胳膊重新出现在维纳斯雕像上?我们就讨论这三个句子。你可以选择其中理解最深刻的一句来解答。
  生:我想说第二句。
  师:好的。
  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也就是说她失去双臂就可以得到人们心目中的、想象中的、关于她的双臂的无数种完美的形象。也就是说,她失去双臂,反而得到了人们心目中的无数种完整的美。
  师:你是说,她给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去想象断臂的形态。大家觉得他的解释好不好?
  生:很好!
  师:还有第一句和第三句,谁来解答?
  生:第一句中的“某些东西”在第三段中可以找到答案——“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 [##] 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神秘气氛”就是“某些东西”。下文解释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某些东西”就是指“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师:这位同学提到的“某些东西”“神秘气氛”“艺术效果”,三者所指相同吗?
  生(齐答):相同!
  师:更具体地说,这三个概念所指的都是人们的想象——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让这尊雕像更完美而发挥出来的种种想象。还有第三句,谁来解释?
  生:我觉得人们会“畏惧”胳膊重新出现在维纳斯雕像上,是畏惧雕像在自己脑海中的想象遭到否定,担心自己的想象遭到破坏。因为胳膊出现在雕像上后,无数的想象就会被否定,人们就会失去对美的体验。
  师:好的。我理解你的说法。大家读过《红楼梦》吗?
  生(部分):读过!
  师:看过《红楼梦》电视剧吗?
  生(部分):看过!
  师:我读《红楼梦》时。想象林黛玉的形象是这样的——很有才气,品位很高,既懂棋理,又会创作诗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的少女。但电视剧里的林黛玉,只会流眼泪,耍小脾气,语言尖刻,性格孤僻。我觉得很失望。也就是说。我头脑中所创造的林黛玉的形象和电视剧中的不吻合。所以说,人们会“畏惧”胳膊重新出现在维纳斯雕像上。人们的想象是多种多样的:我可以把她想象成一个激情飞扬的女子,所以觉得她的双臂应该抱着乐器,或者拉着小提琴;而另外一个人,他可能这么想,既然她是爱与美的女神,那么她应该是母亲的形象,她的双手应该抱什么?
  生:婴儿!
  师:那么,问题就来了。要给她复原双臂,如果让她抱乐器,那么,那个认为她应该抱孩子的人就会非常失望;而如果让她抱孩子,那么那个认为她应该抱乐器的人就会不仅失望,而且是愤怒了:这根本不是维纳斯,维纳斯哪里会这样俗不可耐!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四、五、六句,第四句和第六句刚才大家都已经说到了。现在我们重点讨论第五句:“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为什么?谁来说?
  生:手是人体最富于变化的器官,能给人无数想象的空间,而其他器官的位置则是固定的,只有一种可能,不能给人以想象。
  师:好的,手是人体最富于变化的器官。大家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吗?北京的梅兰芳纪念馆陈列着很多梅兰芳塑造的舞台造型。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千姿百态的舞台造型,其实都是由双手的不同摆放姿势,加上一定的面部表情构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双手来供梅兰芳随意摆放,那就不可能有那么多、那么美的舞台造型。手是人体最富于变化的,它具有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特征,赋予人无穷无尽的期待和幻想。所以,一个审美对象,只有在它最富于变化的部位,才能形成美学意义上的意义空白——想象空间。
  我们讨论了以上这几句话,其他的句子也都可以弄懂了。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欣赏作品的时候,“作品的价值”往往就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加上“读者的接受意识”,即(屏幕显示):
  作品的价值一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的接受意识。
  也就是说,美的产生和读者的接受意识密不可分。没有读者的接受意识,就不可能有美感的产生。刚才老师讲的“意义空白”,也可以称为作品的不确定性,它召唤读者去想象和创造。在这尊雕像中,“意义空白”就是“缺失双臂”。失去双臂的维纳斯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使她的美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理想的、美的形式。从这个意义来说,缺失双臂的维纳斯要比刚出土的、双臂完好的维纳斯所产生的美感还要完善,还要丰富。为什么?就是刚才大家所说的:因为在她身上包含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一切尽善尽美的手的形式,她体现了人们心中那个最美的理想形式。所以,清冈卓行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现在我们可以解答这句话了,她失去双臂是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没有双臂,东方人可以根据东方的生活习惯去想象她,西方人可以根据西方的审美习惯去完善她;古代的人、现代的人和将来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审美心理去完善她。所以说,她可以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可以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欣赏艺术作品,首先要有想象的空间,然后才能获得审美感受,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师(小结,屏幕显示):
  欣赏艺术作品
  想象空间→审美感受→独到见解
  在这里,想象特别重要。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想象训练。
  (屏幕显示维纳斯雕像,配乐。)
  师:你认为维纳斯的双臂应怎样安放?请用几句话描绘你想象中的姿势。不能重复课文中提到的设想。100~150字。
  (5分钟后)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大家的想象。
  生:维纳斯右边的玉臂提着一篮鲜花,鲜红与橘黄混合的花,那盛开的鲜花带着春天的气息,花上的露水带着清晨的朝气。她的左臂向前伸出,五个玉指回拢着,似乎在召唤她远方的友人一同远行,去享受那美丽春天之晨动人的景象。
  师:怎么样?
  (学生鼓掌)
  师:非常美!第二位同学!
  生:在蔚蓝的无边无际的大海边,维纳斯心醉于开阔壮美的海景,湿润柔和的海风带来大海的广博,海面上那洁白无瑕的海鸥自由自在地飞翔。维纳斯伸出她的右臂,让一只受了伤的海鸥歇在她的手臂上,慈爱的目光打量着翎羽受损的海鸥,左手轻轻地抚摸着海鸥的羽毛。我只写到这里,没有写完。
  师:没关系,已经完整了。她想象维纳斯在救助一只受伤的海鸥,确实是爱的女神。
  生:金秋时节,树上美丽的苹果不时落至人间,维纳斯顿觉少了些什么,于是她取来丘比特的爱之箭,左腿微微前屈,身体微向左摆,右手搭弓,左手持箭,眼睛向着左边树上正在落下的苹果,一箭发出,正中苹果。从此爱与美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师:‘她完善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好了,由于时问关系,不能让每个同学都朗读。从中我们可以霍到,每个人的想象相同吗?
  生:不同!
  师:所以说,维纳斯的美是永恒的!只要人们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那维纳斯的美就会常想常新。综合刚才的讨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完整才美”还是“缺憾才美”?
  生:我认为完整才是美。比如说人的心灵,如果有缺陷的话,无论如何都是不美的。就算是维纳斯,人们说她是缺憾美,但其实是人们在脑海中给她安上了两条玉臂,所以在人们的脑海中,维纳斯还是完整的,所以应该是完整才美!
  师:讲得很好!断臂维纳斯的美,是想象后的完整的美,不是残缺的美。
  生:大家刚才都说了,完整才是美。如果说完整才是美,那么完整美就失去了缺憾美的意义,那它又怎么能算是美呢?
  师:哪位同学有不同看法?
  生:我理解她的意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完整容易扼杀人的想象,扼杀再创造的空间。
  师:你是说太完整了就没有美学意义上的空白,没有留下想象的空间,那就是艺术的最大遗憾。是吧?
  生:对,它是死的。
  师:哦,它是死的、凝固的。
  生:我觉得完整才美。因为人类从洪荒中走来,就是依靠对完整的追求,才走到了今天的高度发达。所以完整才是美,才是真正的人类之美。而且我觉得维纳斯之所以得到这么多的赞誉和歌颂,是因为人们没有得到维纳斯的完整形象,而给自己寻找一种自我安慰。
  (生笑)
  师:好的。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讨论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在讨论中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提高了思维品质,提高了文化品位。而且创新非常重要,不管是世界名曲的诞生,还是文学巨著的问世,它的真谛都在于独创,在于作者有独到的见解。所以,这样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