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9期 ID: 355872

[ 闾兴娟 文选 ]   

坚持平等对

◇ 闾兴娟

  一、缘起
  
  前几天,在洗手间洗手,忽然身边传来清脆悦耳的女声:“老师,您好,您那次的课真有味,我们同学现在也老是盼望着您上次那样的课!”我四顾,除了我和一戴眼镜的清秀的面生的女生,无他人。我疑惑地望着她。“两年前我在高一,您曾借班给我们上了堂课《觅渡,觅渡,渡何处?》!”铃响,她上课去了。戏剧性的一幕激活了两年前那次青年教师课堂比武活动的记忆。
  那一次,一读这文章,我就被瞿秋白深深感动了,我要上好这堂课!但我又怕不能把我心目中的英雄完美地诠释给学生!爱之越深,忧之越深!值得欣慰的是,那一堂课气氛空前热烈,听课的学生、领导、老师,包括上课的我到最后仍意犹未尽。
  
  二、过程
  
  教学设想: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只有表现生命的本质内涵,才具有恒永的动人的艺术魅力。而《觅渡,觅渡,渡何处?》恰恰是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瞿秋白伟大不朽、崇高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无论在残酷的斗争对立中,还是以革命的名义,反革命的暴力,都不能压制他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学习这样一篇经典,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然而从中学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不少学生已经不爱读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文学课堂上已经很少感动。
  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以前的文学教育过于传统,无创新,对这文本中生命意识的解读过于抑制,过于条条框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尤其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对话,一种个性化体验过程。所以我认为要上好《觅》一课,就要感动学生,首先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好对话平台,而构建好对话平台的突破口是设计好话题。
  正式上课前的早读课我设计了2个话题让学生书面研读,正式上课时就主要围绕着2个话题作课堂交流。
  1.依据文本谈谈你感觉到的瞿秋白是怎样一个人?
  2.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依据文本,那么他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请谈谈你的理解。
  因为上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所以话题的设计针对授课对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一)激情导入
  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怎样过渡,人人求索,个个不同。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他的觅渡成功吗?接下来,请大家在早读课思考研读的基础上,带着预设的2个话题,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整理自己的思考记录,以便口头交流。
  
  (二)(学生阅读思考整理后)赏析全文
  1.师问在读此文之前,瞿秋白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根据自己历史上学到的、电视里看到的等来谈谈。
  生1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我觉得他是一个革命领导人,“八七会议”上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又问了其他同学,了解的也仅限于此。由此可见,学本文前对于瞿秋白这个人物了解的只是很表面的东西,更谈不上这个人物能唤醒学生身上的生命意识,用其健康高尚的灵魂去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看来,对于高一学生,学习这样的文学经典作品,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内在生命意识去唤醒甚至影响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趣味,已是迫在眉睫。
  2.师问读了此文后,依据文本,请您来谈谈瞿秋白又是怎样一个人?
  生1原文:他是一介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
  可看出:他是个秀气苍白的书生,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
  师马上出示幻灯片,一张如生1所描述的瞿秋白的肖像令同学发出惊叹:“多秀气啊!”现场洋溢着一种活泼、跃跃欲说的气氛,每个同学的脸上洋溢着对瞿秋白先生的喜欢。一节课的好兆头开始了,要让学生投入于文本中,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上文中的主人公。
  生2原文:……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瞿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50元……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比顶的啊……可看出:他才华横溢。
  生3原文: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可看出:多才多艺。
  生4原文: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吹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可看出:英雄,在我们的印象中生来就是刀与剑、血与火为伍的英雄,此为必然的归宿,无甚独特。而秋白偏偏是外表柔弱,却骨头坚硬的英雄。他的骨气让我想到了要知道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不要光看他的表面涂脂抹粉,而要看他的实质。
  生5原文:……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可看出:他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文人传统性格的知识分子形象:治国平天下,达者兼济天下,心忧天下,力挽狂澜于既倒,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让我想起了孔夫子、范仲淹、东汉党人顾宪城等等。
  生6原文: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可看出:刑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方孝孺、谭嗣同、文天祥、苏轼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形象。
  生7原文:刑前,秋白高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此地甚好”,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可看出:慷慨就义革命家的气度、襟怀的形象。
  生8原文: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可看出:勇于自我解剖,真诚坦率,常人不可企及的伟大无私的形象。
  师小结提问:瞿秋白,以一介书生,以病弱之躯,以多重角色,尽显英雄本色,他一生都在觅渡,那么他最终觅渡到了好的码头吗?或者说你觉得他的一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依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生9原文: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理解:他一生最爱的文学,因为好的文学就是人学,就是表现生命意识,探究生命归宿,可他一生都在探究、觅渡,却到死也没有傍到好的码头,寻到生命的归宿,只是还在路上。所以我认为他的一生是失败。
  生10原文: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而深邃,……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理解:从“博大深邃”、“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还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名画”中,他的价值被人们永久肯定,人们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历史总是最公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他流芳百世,永载史册,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生11原文: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诩的,不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他其实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理解:如果说党外人士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还能被人理解接受,然而这样一心为党,勇挑重担,慷慨就义却最终被自己党内人士所误解甚至被自己人按住脖子,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这是他自诩作为职业革命家的最大的失败、最大的伤痛。他的一生是大大的失败。
  生12原文: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到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理解:他以一介书生勇挑党的重担;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以严格的自我解剖给人更多的思考,他对生对死对名都看得很淡,看得很重的恰恰是对自己的灵魂的解剖,以求从自己真实的心路历程里给他人尤其是后来人留下一份思考探索。这是他的成功。
  生13原文: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至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理解:他有着十分的文才,有着热爱的文学,却弃这些而去求所谓的革命中国,希望中国走出一条脱离火海黑暗的道路,却最终求而无获又被人误会,甚至杀死,想起他的一句话: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最大的失败。
  课堂上的气氛已达白热化程度,师引导,时机已成熟。
  师问他临死前抢着写的一篇《多余的话》真的是多余的话吗?我们来看其话的内容,请同学找出并诵读仔细揣摩思考,并谈谈感悟。
  生14原文: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他固执地说:“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师补充:共产大同世界的理想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博爱主义也向往这一境界,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在终结理想上并无二致。但由于受时代阶级的局限,秋白是从绅士家庭里出来的,没落的士绅子弟基于对现状的深刻不满,更惯于沉浸在一个纯洁和平的乌托邦幻想中。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通向这一理想境界的唯一道路却与温和软弱的绅士格格不入。只是靠着辩证法的说服力,瞿秋白才勉强接受。
  生15感悟:由于受时代阶级的局限,瞿秋白作为一个旧文人,他一直都受着两份痛苦的煎熬,从这煎熬中我看到了他一生都在思考、怀疑、探索,看到了他真诚的书生气,常人不可企及的伟大,曾经的彷徨正是由于不断地思考探索,他将这种真实痛苦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后人,目的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以求后人能得到更多的思考探索。这何尝不是他凤凰涅槃式的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呢?虽然也充满了自我贬抑,自我否定;但越是暴露,越是自信。这好像是一封忏悔书,但更是一封自我申辩书。他让我想到了勇于面对自己灵魂,勇于自我解剖的许许多多伟大的文人:写《彷徨》的鲁迅,写《忏悔录》的卢梭,写《随想录》的巴金,虽然他们曾经有过彷徨,有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但在我们的脑海里,谁都是一位伟人!他们解剖了自己,却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鉴于此,我认为秋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
  课堂上掌声雷动,同学、领导、老师都把敬佩的目光给了那位发言的同学。高潮。
  师小结:刚才那位同学谈得非常精彩,对于这个争执颇多的人,我们可以用辩证的眼光来赏析。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有着旁人无可企及的文才,又对文学有着万分的热爱,却在心灵的煎熬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也没傍到好的渡口,对他个人这个小我来说这是失败的;他从原本杀身成仁的英雄,又因《多余的话》而被定位于消极、迷惘者,甚至被视为动摇变节者,这又是失败的;但从人的眼光看,他真真正正地做了一回人,他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曾经的彷徨、思考、追求,展示了人的丰富复杂,展示了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是真的伟大!这是真的成功。
  天空不留痕迹,鸟儿已飞过!
  全场掌声雷动,在座的都意犹未尽。
  
  三、教学反思:
  
  以上是这堂课的实况。总体来说是极为成功的,至少当时听课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这样认为。
  我也听过其中的另外两位老师上这堂课。但由于他们过于注重学法指导,如人物散文的阅读方法,如何筛选关键句、归纳主题等,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使学生和文本真正地对话,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此文此主人公没兴趣,文本无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更谈不上以瞿秋白崇高的人格、自由的精神等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从而丧失了经典文学作为人学表现生命本质内涵影响学生心灵的魅力。
  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这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几点:
  
  1.我坚持文学作品的读解要凸现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理解及态度。
  生命的形成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正是因其偶然性,更让我们体会生命的唯一和可贵,短暂而脆弱。我们更要自觉地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觅》一文中主人公瞿秋白在生命的探索中所表现出的作为真真正正的人的一面,更是展现了他人格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消解了英雄而还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伟大。就如屈原选择死和司马迁选择生都是捍卫生命尊严的方式,都是追求生命本质的表现;秋白弃文从政,弃英雄而择做一个真正的人又何尝不是追求生命的本真呢?这样的生命意识难道不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最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吗?
  鉴于此,对教《觅》一文的解读如不凸现生命意识,实在是一种遗憾,也难怪不少学生不爱读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很难被感动了。
  
  2.采用“非指示性自探”教育理念,坚守“以人为本”的对话态度和人文情怀。
  记得陈钟梁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句话说明了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在读者与文本之间展开一场真正的平等的对话。
  而我采用的早读课的书面研读,另一堂课的当堂交流,预设的话题,恰恰坚持了“非指示性自探”教育理念,坚守了“以人为本”的对话态度。在我预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然后早读课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中瞿秋白这个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秋白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用自己的思维去联系古今人物创新,最后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走向精神成长。真正地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构建好对话平台,设计了较好的话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尤其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设计好对话的话题则是以文本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好话题呢?
  (1)首先要考虑作品的特点。
  不同的作品决定了设计的重心不同,有的注重学法指导,有的注重生命意识体验等。对于像《觅》体现的是秋白追求生命的真的人格魅力的这样一文,我在设计话题时注重这个人物身上生命意识探索的挖掘。
  (2)其次要考虑话题的层次性、联系性。
  话题如没有层次性,也难以给思考者、探求者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所以在设计《觅》话题时,我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对秋白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秋白一生成败评价的理性辩证认识。我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另外一位老师设计的话题与《觅》一文根本无联系性,也因此丧失了“阅读对话”的品格,学生没有兴趣。
  (3)忌话题设计太浅、太细、太难。
  话题的提问最好是开放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每个学生都可以生发开去,与文本、同学进行对话,既能激活原有的课文信息和意义,又能引起学生思考、对话、探求之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发展。而话题太细就缺少包容性,不利于话题展开,不能促进整个对话过程的灵度、深度。而话题太难则不能使文本和读者之间实现真正的交流碰撞,更谈不上平等的对话。因此在设计话题时要考虑读者的水平。
  这是一次较为大胆、较有价值的尝试。
  这仅是我个人的浅见,但愿能抛砖引玉!
  [作者通联:浙江嵊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