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9期 ID: 355867

[ 顾朝阳 文选 ]   

关于新课改下作文命题的开放性

◇ 顾朝阳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要完成一种转变,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转变,由侧重甄别向侧重发展转变,是为了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各种机会,一切从学生着想,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在这样大方向下的作文教学应该重新寻找自己定位。
  作文无疑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得作文者得天下,老师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或侧重于怎样拟题、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安排结构、怎样打造“亮点”、怎样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等“技术”指导,或教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作文材料,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实际效果却是很不理想,多数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无话可写。
  反思一下我们老师自己,在平时写作或考试时候,老师是否应该本着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为学生着想,在作文命题上下功夫,使最广大的学生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出他们已有的水平,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在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题目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尽可能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话可说,也许不失为实施建议的一个有效而新颖的途径。
  笔者所在的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中学,2005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齐白石85岁高龄时,有一天连画了四张画,午饭时还没有停笔。画完第五张以后,他在画上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以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请以“不教一日闲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该年级参加考试的共有428人,抽取以议论为主的作文样本185份,样本数占全体考生43%。在这185份作文中,作文用鲁迅先生事例和言论做论据的有惊人的40人,占总数的21%,诸如先生在私塾读书时候,桌上刻一“早”字,激励自己珍惜时间的事例及先生的名言“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等等;写“头悬梁,锥刺骨”的事例,有32人占总数的17%;还有写到诸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周总理日理万机,每天抓紧时间处理国家大事,只睡三四个小时等耳熟能详的名言和事例也比比皆是。
  这些事例应该都是恰当的。只是要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下了如此惊人相似的东西?重复、单调,好像我们的教育经过时间淘洗后剩下给学生的就只有这样一些陈芝麻之类的东西了。还有全年级四百多名学生,只有一两个人写了像“休闲也是一种人生状态和生活方式”这样标新立异的观点,其他同学的作文主题都是“不可教一日闲过”,惊人地雷同。难道我们的学生只会一种思维,只能发出一种声音吗?
  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老师的命题有没有问题?这个题目是不是太狭窄了,是否有展开的余地?是不是这个看似开放的题目,说是立意自定其实一种潜在的立意指向早就内定了给学生?
  曾经见过一美国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写作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仔细分析此道作文题,它把做、写、说、思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命题的开放性,既唤醒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又激发了学生当下在群体中的表现欲望。学生想说而且有说的。
  国外老师命题的思路值得我们深思,他们更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命题与学生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真实和实用,他们的作文命题开放性非常大。以下写作题目也可略见一斑:《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评论想象中的一场音乐会》、《你认为谁该对二战负责》、《你觉得解决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这些极其开放的作文题目,大约可以反衬我们的作文题目的苍白,如《论诚信》、《论立志》之类。我们的作文题目,内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会使学生作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论点选择。
  看国外上述这些作文题,宗旨是与学生建立一种讨论关系,对于国家、对于战争,或是对于文化、对于生命。这种非常个人化的自由判断,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天地,供学生去独立思考对与错。而对与错之间,没有人会站在裁判的角度加以指责。他们作出的都是思考之后的自我判断,而不是早已被内定好了的公共判断。
  试想,如果哪一位同学胆敢写“让一日闲过又何妨”,他的得分将会怎样地惨不忍睹?我们的教育弊病也许就在这里。这样的教育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或许不仅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越来越体现出一种积极变化,探究高考作文命题变化,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命题开放性的身影正越来越清晰展现出来。上海高考命题堪称典范。
  前几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命题的自由度和导向性之间,似乎把握不定,给出一点自主立意的空间,又不放心,总要在道德教化上,把空间压缩到一种“保险的”单一孔道。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能写“丰富多彩”而不能写“答案的唯一性”;“诚信”、“心灵的选择”等话题,也只能从正面立意,很难从其他角度立意。反观上海作文命题,2002年的《面对大海》则给考生宽广的联想空间;2003年的话题“杂”,亦可涉及众多领域。2004年的话题“忙”更是敞开了思考的范围,给考生以充分的自由。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或者副题,尽可能扩大自由度,弃绝无谓的限制。“忙”是抓住了快节奏高效率社会的特点,人人都在忙!甚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学习、忙复习,今天终于忙在考场了,其中的甘苦感悟,真是有一肚子话要写了。作文命题思想愈来愈指向本我与生活,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人情味浓了,学生的自主性强了,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述。作文的立足点可高可低,作文的视角可大可小,应该是每个考生都能写得出,而且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可能写得很出彩。2005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请考生谈谈武侠言情小说、校园民谣、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等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对自身成长所形成的影响”,题目涉及文化现象范围宽泛,具有典型海派文化风格。上海城市流行特色多,业余生活丰富,文化形态复杂,上海的青少年考生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活必定受到影响,因此这个话题设计得自然,很贴近生活、贴近考生。不难看出重视学生抒真情、写真意,取向多元化、人文化作文命题趋势逐渐明朗。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一道作文题: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写写你心中欣赏的异性形象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学生的作文是五花八门、绚烂纷呈。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早就有了自己欣赏的异性形象,这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为什么不鼓励学生把心中一种美好的东西变成笔下一种美好的写作呢?汹涌而出的写作欲望不正是老师苦苦寻觅的吗?笔者以为做一个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具有高超作文教学策略固然重要,但给学生一个开放性作文题更应该是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情,这更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有了自己驰骋的空间,有了写作的激情然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写作就会水到渠成,事半而功倍。
  [作者通联:安徽东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