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9期 ID: 355866

[ 廖声文 文选 ]   

灵感与作文写作

◇ 廖声文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优秀作文,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对写作满怀热情,有强烈的创作欲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费水、费时”而“花多、果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乐之者”,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欲望与灵感。从今年6月份我校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的各位学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校文学社的成员,他们平时对写作就有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是在长期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实践表明: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长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强烈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是不会写出优秀作文的。可以说,大多数优秀作文都离不开灵感。
  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可能有人会问,优秀作文离不开灵感,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灵感呢?
  首先,灵感离不开长期的知识的经验和积累,离不开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爱因斯坦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既阐明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灵感的关键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当然,知识的积累,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文学的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去寻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兴趣越来越高了,“能力越来越强,进而写作渐入佳境,最终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
  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者教师在给学生积极营造写作环境、激发写作欲望达到适当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当他们对某种个中事物体验特别深刻时就会引起某种神经兴奋,当这种兴奋情感达到特别强烈的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灵深处的冲动,这种冲动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那些生活的亮点,或者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大量地占有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运用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提炼出主题。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冲动之后,或冲动的过程中才产生灵感并由此生发出创作欲望的,如果没有这种感情上的冲动与心灵的碰撞,就不可能产生灵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人们在观察事物中都有一定的情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所观察的人和事同喜同悲,将心比心,移物情于己心,移己情于物身。灵感的产生与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带着感情去体验事物,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只有教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事物,去体验生活,学生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其次,引导学生展开对事物的联想,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于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七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对高中生有这样两个题目:一个是《我们应该怎样结尾》,一个是《远与近》,学生看到题目很难下笔,笔者运用课文《剃光头发微》、《种树郭橐驼》中已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身边观察到的事物展开想像,让学生寻找与事物之间有关的联系。《剃光头发微》的作者从理发师手中的理发刀联想到握有理发刀这种权力,再联想到握有生杀大权的人。《种树郭橐驼》的作者由种树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统治阶级的扰民政策,学生通过这些联想受到启发。一个学生平常爱趴在课桌上打瞌睡,他的座位紧靠窗户,每当瞌睡袭来,昏昏欲睡之时,他便感到朦胧之中有一只小蜜蜂在自己耳边嗡嗡作响,梦幻中他仿佛听到“啪”的一声响,蜜蜂撞碎了玻璃,向着采蜜的方向飞去,而且越飞越远,他仿佛感觉蜜蜂离玻璃越来越远,而离采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一觉醒来,这个学生将眼前的事物,所梦之事与学习联系起来思考:自己常爱趴在桌上打瞌睡,不正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玻璃板吗?只有冲破玻璃这道障碍,才能飞向理想的目标,这位学生在文章中充分运用辩证的观点写出了远与近的关系,从而使主题得到了开掘。这位学生的《远与近》在本次大赛中虽然只获得了三等奖,但他却十分感慨地说:“老师,你让我重温《剃光头发微》与《种树郭橐驼》这两篇文章,使我在联想中产生了灵感才写下了《远与近》这篇文章。”另外一位获全国作文竞赛二等奖的学生,他写的《我们应当怎样结尾》同样得益于联想产生的灵感。联想会让人触景生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会激发出汹涌澎湃的感情,而灵感多数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灵感的出现并不是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灵感只会赋予那些长期学习与实践,具有“准备头脑”的人,就像捕捉机遇一样,你必须时刻具备有抓住它的头脑,否则,即使灵感来临也会与你擦肩而过,稍纵即逝。灵感是经过心灵的撞击后所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当灵感来临时必须迅速抓住有利时机,将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果等到灵感过去之后再来回忆,即使勉强去完成一篇文章,恐怕再也找不回那份灵感了。
  [作者通联:福建西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