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9期 ID: 355880

[ 苟建华 文选 ]   

浅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几种训练?

◇ 苟建华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掌握对语言的据情境的运用,才能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下面笔者根据历届高考试题的内容、归纳出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几种训练。
  一、仿句。仿句较能全面地考察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及对语言创新的素养。仿句除了在形式上把握准外,而更是在内容上别具一格,出人意料,以新颖的构思决胜千里。归纳历届考试的仿句类型,重点以比喻句为主,兼有夸张句和拟人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广读博记,丰富句子,答起来较为得心应手。对语言的创新起到潜移默化的训练作用。
  二、改句。改句,可分为语法改句和修辞改句。语法改句即指修改病句,是能够让句子完整、通俗、明白地告诉读者,因此改句的重点是修改句子成分的残缺不全,词语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前后矛盾、词序颠倒、关联词语不配等语言现象。语法改句是解决语句“对不对”的问题,而修辞改句是解决语句“好不好”的问题。但随着语言测试方法的不断发展,改句也出现修辞改句的新类型,如:改写下面划线句子,使它和前面的部分形成对偶。“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片片帆影倒映在江河中,像一首诗,如一幅画”。答案为:“江河帆影片片,似诗似画。”这类改句一般是改成要求的某种辞格的表达形式。
  三、变句。也是考察语言知识运用的一个知识点。话说得连贯、简明、得体,能委婉、含蓄、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除了注意语调外,变换句式是非常必要的。如指出一位不守纪律学生的行为时,可以用四种说法:①你这样做影响很坏。(肯定句)②你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否定句)③你这样做难道是好的吗?(反问句)④你这样做简直“太好了”。(反语)比较起来,采用②种句式显得诚恳,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四、组句。即排列组合句子顺序,它是从整体上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全面地培养学生语言与逻辑的认识能力。排句训练重点,是把握句子语言所表现的“文体”。比如说明文,着重找出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抓住了这个“点”才提纲挈领,寻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词,找到过渡的关键词语,然后顺藤摸瓜,整体感悟。同样,议论文、记叙文,都有各自的排列规律。
  五、填句。填句训练分为三类,一类是填词或短语,一类填句。一类是填熟语。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A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D)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竹松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是一道典型的填句题,综合分析:从连贯上看第1句选②,从音节上看第2句选④,所以此题的答案为D。
  熟语的填写是考查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又一表现。如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的试题中有这样一道:
  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打破沙锅纹(问)到底。②刨根问底
  因此对熟语的运用与掌握,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要让学生对一些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多记多背,提高运用能力。
  六、扩句。句子的扩写也是较为常见的语言训练。比如将句子“石拱桥出现了”扩写得较具体、形象:“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扩写是在句子主干上附加修饰成份,特别对一些长句,能够迅速地抓住其重要意义;还有另一类的扩句:比如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语文题中有: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
  分别扩写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我歌声
  这是情景交融的扩写句子,抓住特定的场景,表达特定的一种情感;构思新颖、形象,具体表现两种人,在两种场合的不同情感。
  七、缩句。一般是从语言简明上进行训练。将一些长句或长段变成短句,让内容更加精练,语言节奏鲜明、语义明确。2000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
  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其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①一次②期末③考试④中⑤,在⑥考完⑦了⑧语文⑨后⑩,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②③④⑦⑨
  分析此题,重在抓住实词,这样才能把握住句义所提供的信息,即删去①⑤⑥⑧⑩。
  八、写过渡句。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高考也向填补过渡句这一类语言运用方面发展,如2004年的高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
  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制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发布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3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已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通过对三段文字信息的分析、整合、寻找能使其衔接紧密的文字。其答案是:①②之间填入:“现代信息为公安系统提供了方便;而生活在信息时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了。据《解放日报》报道……”②与③之间衔入:“今天的好消息还不只是这些。下边关于扑灭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想必是大家更关注的。据新华社报道……”。
  九、对对联。根据对诗词学习,填写工整,合乎情景的句子,一般要求词性相对,结构完整。这种语言运用的考查也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全国2004年高考第4套试题(黑龙江、四川)的第24题: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第一题: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__;科学能致富,____________。其答案分别是:“正气满乾坤”“勤劳可兴家”。
  十、续写。200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续写题:
  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___________
  仔细审题,分析题意,要求续写的内容一定要与上文的“陶冶性情”、“激励斗志”、“抚慰心灵”相照,哪些音乐、歌曲能与之吻合?就能自然地写了来。参考答案:悠扬的《二泉映月》使人心旷神怡;激昂的《国歌》让人心潮澎湃;《遥远的故乡》叫人沉静在美丽的回忆中。
  十一、中心句。归纳语段的中心句,也是语言训练的常见方法。如200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这样的设计题:
  在下面语句的横线处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30字)
  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气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他们都能____________。
  分析、研究试题信息,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从这些事实论据中推导出其结论:“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总之,语言的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生活的创新,生活给语言以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种种特点,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顿悟生活,记录生活,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