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新浪网的首页上看到了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字句,“大学校长批评高考招生,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但愿不是新一轮“误尽苍生”式的讨伐的前奏,我在心里祈祷,又很矛盾。作为绑在高考战车上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讨伐”,有没有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出发点。
“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是一个既夸张又形象的叙事,大学校长们借此抨击高考招生,而板子却实实在在的打在高考考试特别是高考试题的屁股上。大学校长们是绝顶聪明的,拿已故的人说事,那人不会顶嘴,安全。假如郭老九泉之下有知,他反问两句:“你们有何高招能让天下考生不通过目前这样的考试上大学?”“我难上大学难在哪里,是题目偏、怪、难吗?”估计校长们第一个问题难于作答,在第二个问题上则会滔滔不绝。
第一个问题,我们似乎更难作答;对第二个问题,我们作为圈内人似乎还有些发言权。
平心而论,最近几年高考的偏题怪题确实不多见,试卷的难度每年都在评估检查,努力争取难易适中(当然难以尽如人意)。圈外人或许就不这么看了。那些持“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观点的大学校长们,恐怕一定认为试题刁钻,难于作答。我想看法差异的产生就在于圈外人对高考复习,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所知不多。换言之,如果文化水平差不多的两类人参加高考,经过了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套应试特殊本领的,他们看考题,大都觉得似曾相识——类型大都练过;没有这种复习备考经历的感觉可能就会有差异,他们会感觉棘手、认为难于接受。因此,大学校长们如果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于此的叙事内容和方式,大概又会有许多变化。
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透析一下属于高考的训练。
语文高考试题,从考查的内容到形式,都以《考试说明》为据,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高考性质决定了的。可以这样说,在学校和社会都对高考有着强烈的功利期待的背景下,《考试说明》规范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基本内容和样式的同时,也大致确定了高考语文复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语文高考复习备考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性语文学习,一般性语文训练的个性。它主要表现在:
第一,所历时间长。据我所知,一般学校的语文高考复习,大致起于先一年的11月底12月初,历时半年(其他学科时间更长)。“文革”前高考复习不到两月,因为当时没有节假日补课一说,所以它大致也反映了新课结束的时间。那么,现在压缩的四个月时间由谁列支?我想无非两个出处,一是节假日上课,二是新课特别是五、六册投放课时少点。
第二,直奔主题,心无旁骛。复习备考就是为考,为此就要吃透《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试题,吃透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硬道理。复习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这三个“吃透”和“透”得如何。凡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无不在这三个吃透特别是“吃透试题”上下过很深的功夫。“重点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时要侧重: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知识点)试题对比研究——找规律;不同题型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差别。”这是一所学校在研究高考试题方面总结的经验,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
第三,全覆盖,系统化。一般而言,复习分三轮。第一轮谓之课文复习,基本以单元为单位,对已学内容复习巩固提升;第二轮谓之专题复习,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据,组织相应专题,分层分类推进,全面碾压;第三轮谓之综合复习,以高考试卷为样本(每年试卷就那么几大块,20几个题,结构、样式基本不变),组织套题训练,特别是5月下旬后,要组织从内容到形式的所谓全仿真训练。整个复习要做到“寸土寸硪,不留死角”。
第四,高强度大容量。现代技术和现代市场给学生复习备考提供了要有尽有的复习资料,课内课外,选做必做,初做再做,题山题海。复习阶段,老师讲授时间不多,学生其他学习活动也不多,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做题。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病句辨析为例,从老师讲析,到学生平时做和各种测试做,累计会远远超过500句。
第五,门道多,技术含量高。高考复习追求高效率,门道颇多,仅以加强针对考试内容的研究和训练为例说明。如前所述,高考考点、考题相对稳定,就有了如前面所举的试题的各种研究。这些研究会细化到考点外化成什么题型,命题所用的语言材料、切入的角度及层次、设置的思维陷阱;以及学生答题的思维路线图,常用的术语,易犯的毛病等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自然有不同的训练。如选择题的选择肢视觉干扰和思维干扰较大,于是就有针对性强运动量大的抗干扰训练,力争达到“看不走眼,想不出岔”。此外,还要进行利用选择肢和题干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排除。总之这些研究和训练带有明显的专业化性质。
大学校长们知道了以上情况,肯定会有新的质问。
请问,以上陈述,想说明什么问题?
学科答辩:以上陈述,是想说明属于高考的语文训练的个性及其形成的背景和依据,而这些,与学科有关,与考试有关,与社会有关。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制约考试,考试制约学科教学这么个连环节。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至少目前它是绝对没有力量颠覆这种制约;反制约的能动作用,充其量也只能完成某些局部的修补和改良。还有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郭老再生,他愿意参加高考复习,敢打包票,语文学科得高分是没有丁点问题的。
请问,那挤出来的四个月,学生付出的是何代价?
学科答辩:知道您要的答案,无非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语文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为代价换取了四个月的复习时间”。这个问题须作具体分析。“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此话说得太绝。第一,挤出来的四个月时间如果全是或大部分是节假日,就谈不上“牺牲”;第二,投放课时少一点不一定必然有“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的结果。第三,“牺牲”的情况是有的,但这个问题很复杂,须做专题讨论。
“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从字面上讲,牺牲休息时间是肯定的;牺牲身体健康,恐怕不一定存在必然的直接对应结果。——有诡辩之嫌。不过高中生学习加班加点,率土之滨,莫不如此。近年来考生(特别是复读生)剧增,本来竞争激烈的高考更呈白热化趋势,从而导致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成为全国性教育景观,它似乎已经从教育问题上升到了社会问题。我们说过,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但在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这个问题上又确乎表现得十分强大。因为学科通过学生渗透到千家万户,如果学科行为触及到社会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的时候,它便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甚至左右千千万万家长的行为,十分渺小的学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涌动力。高考竞争激烈导致节假日上课补课,学科是被动的;而具体的上课补课行为却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科只能说无奈,不能说无辜。
请问,所谓带有专业性质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是否是用语文的外衣包裹着些非语文的东西塞给了学生?
学科答辩:言重了。复习的内容,字词句语修逻,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哪一项不是语文内容。如果把问话的后面部分改成“是否是把学科语文(叫课程语文似乎更准确)降格为考试语文的一种应试性训练”,恐怕还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比较符合实际,也是前面已经讲过的“牺牲”的问题“须做专题讨论”的回应。
又在新浪网的首页上看到了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字句,“大学校长批评高考招生,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但愿不是新一轮“误尽苍生”式的讨伐的前奏,我在心里祈祷,又很矛盾。作为绑在高考战车上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讨伐”,有没有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出发点。
“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是一个既夸张又形象的叙事,大学校长们借此抨击高考招生,而板子却实实在在的打在高考考试特别是高考试题的屁股上。大学校长们是绝顶聪明的,拿已故的人说事,那人不会顶嘴,安全。假如郭老九泉之下有知,他反问两句:“你们有何高招能让天下考生不通过目前这样的考试上大学?”“我难上大学难在哪里,是题目偏、怪、难吗?”估计校长们第一个问题难于作答,在第二个问题上则会滔滔不绝。
第一个问题,我们似乎更难作答;对第二个问题,我们作为圈内人似乎还有些发言权。
平心而论,最近几年高考的偏题怪题确实不多见,试卷的难度每年都在评估检查,努力争取难易适中(当然难以尽如人意)。圈外人或许就不这么看了。那些持“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观点的大学校长们,恐怕一定认为试题刁钻,难于作答。我想看法差异的产生就在于圈外人对高考复习,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所知不多。换言之,如果文化水平差不多的两类人参加高考,经过了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套应试特殊本领的,他们看考题,大都觉得似曾相识——类型大都练过;没有这种复习备考经历的感觉可能就会有差异,他们会感觉棘手、认为难于接受。因此,大学校长们如果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于此的叙事内容和方式,大概又会有许多变化。
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透析一下属于高考的训练。
语文高考试题,从考查的内容到形式,都以《考试说明》为据,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高考性质决定了的。可以这样说,在学校和社会都对高考有着强烈的功利期待的背景下,《考试说明》规范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基本内容和样式的同时,也大致确定了高考语文复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语文高考复习备考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性语文学习,一般性语文训练的个性。它主要表现在:
第一,所历时间长。据我所知,一般学校的语文高考复习,大致起于先一年的11月底12月初,历时半年(其他学科时间更长)。“文革”前高考复习不到两月,因为当时没有节假日补课一说,所以它大致也反映了新课结束的时间。那么,现在压缩的四个月时间由谁列支?我想无非两个出处,一是节假日上课,二是新课特别是五、六册投放课时少点。
第二,直奔主题,心无旁骛。复习备考就是为考,为此就要吃透《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试题,吃透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硬道理。复习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这三个“吃透”和“透”得如何。凡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无不在这三个吃透特别是“吃透试题”上下过很深的功夫。“重点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时要侧重: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知识点)试题对比研究——找规律;不同题型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差别。”这是一所学校在研究高考试题方面总结的经验,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
第三,全覆盖,系统化。一般而言,复习分三轮。第一轮谓之课文复习,基本以单元为单位,对已学内容复习巩固提升;第二轮谓之专题复习,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据,组织相应专题,分层分类推进,全面碾压;第三轮谓之综合复习,以高考试卷为样本(每年试卷就那么几大块,20几个题,结构、样式基本不变),组织套题训练,特别是5月下旬后,要组织从内容到形式的所谓全仿真训练。整个复习要做到“寸土寸硪,不留死角”。
第四,高强度大容量。现代技术和现代市场给学生复习备考提供了要有尽有的复习资料,课内课外,选做必做,初做再做,题山题海。复习阶段,老师讲授时间不多,学生其他学习活动也不多,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做题。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病句辨析为例,从老师讲析,到学生平时做和各种测试做,累计会远远超过500句。
第五,门道多,技术含量高。高考复习追求高效率,门道颇多,仅以加强针对考试内容的研究和训练为例说明。如前所述,高考考点、考题相对稳定,就有了如前面所举的试题的各种研究。这些研究会细化到考点外化成什么题型,命题所用的语言材料、切入的角度及层次、设置的思维陷阱;以及学生答题的思维路线图,常用的术语,易犯的毛病等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自然有不同的训练。如选择题的选择肢视觉干扰和思维干扰较大,于是就有针对性强运动量大的抗干扰训练,力争达到“看不走眼,想不出岔”。此外,还要进行利用选择肢和题干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排除。总之这些研究和训练带有明显的专业化性质。
大学校长们知道了以上情况,肯定会有新的质问。
请问,以上陈述,想说明什么问题?
学科答辩:以上陈述,是想说明属于高考的语文训练的个性及其形成的背景和依据,而这些,与学科有关,与考试有关,与社会有关。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制约考试,考试制约学科教学这么个连环节。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至少目前它是绝对没有力量颠覆这种制约;反制约的能动作用,充其量也只能完成某些局部的修补和改良。还有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郭老再生,他愿意参加高考复习,敢打包票,语文学科得高分是没有丁点问题的。
请问,那挤出来的四个月,学生付出的是何代价?
学科答辩:知道您要的答案,无非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语文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为代价换取了四个月的复习时间”。这个问题须作具体分析。“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此话说得太绝。第一,挤出来的四个月时间如果全是或大部分是节假日,就谈不上“牺牲”;第二,投放课时少一点不一定必然有“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的结果。第三,“牺牲”的情况是有的,但这个问题很复杂,须做专题讨论。
“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从字面上讲,牺牲休息时间是肯定的;牺牲身体健康,恐怕不一定存在必然的直接对应结果。——有诡辩之嫌。不过高中生学习加班加点,率土之滨,莫不如此。近年来考生(特别是复读生)剧增,本来竞争激烈的高考更呈白热化趋势,从而导致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成为全国性教育景观,它似乎已经从教育问题上升到了社会问题。我们说过,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但在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这个问题上又确乎表现得十分强大。因为学科通过学生渗透到千家万户,如果学科行为触及到社会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的时候,它便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甚至左右千千万万家长的行为,十分渺小的学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涌动力。高考竞争激烈导致节假日上课补课,学科是被动的;而具体的上课补课行为却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科只能说无奈,不能说无辜。
请问,所谓带有专业性质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是否是用语文的外衣包裹着些非语文的东西塞给了学生?
学科答辩:言重了。复习的内容,字词句语修逻,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哪一项不是语文内容。如果把问话的后面部分改成“是否是把学科语文(叫课程语文似乎更准确)降格为考试语文的一种应试性训练”,恐怕还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比较符合实际,也是前面已经讲过的“牺牲”的问题“须做专题讨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