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530

[ 王代福 文选 ]   

中考文言文阅读方法指津

◇ 王代福

  【考点聚焦】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版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失分也较为普遍。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道小题,分值在20~23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诗文。主要考查内容包括: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④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⑥诗词名句的默写与鉴赏;⑦古文化文体常识等。
  
  【应对策略】
  
  1.实词虚词,掌握重点。
  备战此考点的题型可采用两种方略:一是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三点: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②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③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要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作必要的整理、归纳,以便全面掌握。二是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①与现代汉语比较,推敲文言词义。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词义。③利用成语,类推文言词义。如《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讲“走”,就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
  2.浅易文言,理解大意。
  备战此考点的题型可采用三种方略:一是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还要尽量多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应结合语境练习,归纳特点。我们可以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阅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并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二是强化训练,熟悉题型。考生应该在扎扎实实学好每篇课内文章、记忆背诵规定的篇目并整理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再向课外延伸,适当读些浅易简短的文言片段,用来锻炼、检测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还是以检测考生的“会用”为主,因而没有一定量的综合训练,就难以适应试题的考查。我们要通过强化性训练,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三是大胆表述,追求创意。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一般分值较重、且答案是不唯一的。解答这类题型时,大家要拓展思路,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解答比较阅读的考题时,应加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究,在对比中探究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根据指令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凡是要求探究的问题,一定要从读文章出发,不要脱离提供的阅读材料而空谈。
  3.诗文朗读,把握节奏。
  备战此考点可应用如下三法:一是掌握朗读规律。古诗的朗读节奏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五言诗和七言诗都可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言诗句子的节奏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另外,五言诗常见的节奏形式还有:二一二、二二一;七言诗常见的节奏形式还有:四一二、四二一。主要视具体情况及表意单位来确定。二是准确理解词义。①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常有一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夫”“又”“盖”“至”“是以”“已而”“故”“惟”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②古文文简语约,常常省略一些成分,又多为单音词,因此要注意古文省略和单音词占主导的特点。若读古文按现在的习惯理解去判读,难免出错。三是弄清句子结构。①“主语与谓语”之间有停顿。②“动词与宾语”“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停顿。③“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应停顿。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⑤“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之间应连读,以使语意更紧密。
  4.诗文名句,默写运用。
  诗文名句的默写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记忆性默写,应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做到能准确书写;二是理解性默写,解题时应细读题干,以把握句意,然后根据有关要求,筛选相应的语句,并且还要反复检验,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开放性默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积累,按照相应的要求,灵活而准确地解题。
  5.文学常识,吸纳内化。
  “文化常识”内容丰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華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促进教学达到这一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查越来越多地被命题者关注。这就要求考生适当了解并吸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精華及文化传统有所继承和传播。此外,关于古代文学体裁,课文所涉及的有:表、说、记、铭等,我们可比较其异同,重点识记这几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有如下三个命题走向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一是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受青睐。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解答此类题型时,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我们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二是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占主导。用于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已明显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三是灵活丰富、检测能力的创新题型作压轴。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寻求突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更加丰富,整体阅读理解题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就目前来说,大约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归纳内容要点类;②概括作者情感类;③分析人物特点类;④表达本人感悟类;⑤选文比较阅读类;⑥文本内容延伸类。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也预示着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目的:注重回归文本,摒弃肢解;注重理解和感悟,反对死记硬背。这也代表了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一种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真题回放】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答文后问题。(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试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斥逐之(追赶)
  B.富人病且死(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
  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5.填空。
  (1)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3)《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此例选文取材于课外,前三道题属于客观性选择题型,后两道题属于主观性非选择题型。设计的五道小题难易适度,也较有代表性,基本上体现了文言文阅读的特点。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辨别。四个词语均有多个义项,属于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解答时可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辨析其具体的词义,筛选出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例句虽出自课外,但浅易好懂,且四个选项句均出自课内,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它常用的用法来理解和辨识,然后利用“筛选排除法”选择出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第3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段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般要求。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览阅读内容,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言文段的主题,然后进行判别和筛选。第4题考查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转译一些典故和特殊句式,翻译的步骤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翻译的具体方法有四种:①增,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增补出来;②删,即将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③留,即对文言中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变;④变,即对倒装句和直译难以表达原意的句子,采用意译的方法。解答此题时,应正确理解两个文言实词“丐”和“怪”的特殊意义和文言虚词“之”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第5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前两小题属于记忆性默写,补写下句,以识记为主,难度不大。后两题属于理解运用性默写,侧重考查对古诗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运用,一般须在通读全诗、理解题干的意思,进行比较、筛查,甚至联想后作答。
  例二:比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试题)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
  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1.[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甲诗]“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3.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就( )殚( )若( )或( )
  4.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5.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6.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7.翻译下边的句子。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8.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解题思路】
  
  该例古诗文阅读也取材于课外,属于内容相似、体裁各异的对比阅读,题型设计呈现出灵活多样、丰富新颖的特点,且为侧重于检测能力的主观题型。
  第1题考查对整首诗内容的把握。要求找出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相关词句,如果理解了全诗的大意,则不难作答。第2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比喻辞格的辨识。要求根据上句对“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的提示,理解下句中“夏夜霜”的意思。由于律诗的颈联是对仗句,词性相同,句义相关,从注释中还可看出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辞格。明白了这些,解答此题就容易了。第3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平时的积累,考试时要结合上下文,辨明词语的多种意义,写出该词语的特定含义。第4题考查对[甲诗]内容的整体理解。要求考生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做到言之成理。第5题考查对[乙文]内容要点的归纳。可采用提取信息法。从文首和文中重要语句入手,抓住表现空间方位的词语,来筛选信息并加以提炼,便能形成准确答案。第6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从表面上看是给句子划分节奏,其实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的能力。这样的考查形式新颖,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类题要多读,首先领会其大意,然后再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加以断句。第7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翻译,做到准确、流畅。翻译时要注意“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第8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以“积累链接”的形式来考,比较新颖。尤其是提示语中出现了文学常识的名词“颈联”,这就要求我们须熟悉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的常识,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中考文言文阅读方法指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