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着陶渊明的这句诗,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有时,我也想隐居。
其实,隐居的人自古以来就有。
古时伯夷叔齐采薇而食,坚守名节,不做周臣,遁隐深山,算是开了隐居避世的先河。他们背负了太多的枷锁,隐居的心情自然沉重,终于在“不食周粟”的誓言中郁郁而死。我不喜欢这样的隐逸,身伴青山绿水,却只知采撷一点尘土之上的薇菜充饥,岂不是愚忠迂腐?
有人为失望而隐居,像陶渊明。在醉生梦死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清醒的人,他一眼看出世界的丑恶,想像屈原那样上下求索,永不言弃。是他不够坚强,还是那世界太污浊?但最终,他放弃了、离开了、放逐了自己,也放逐了世界。他爱上酒的醇香,执意把自己灌醉。然而醉眼迷蒙中,他仍在张望,满眼仍是战火,遍地萧索;心中仍是感伤,挥之不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乐”中有几多愁绪?这“志”中有几多无奈?我也不要这样的愿途。这“乐”太不洒脱,这“志”还不够忠纯。
我若隐居,不需名山大川,只要一林能蔽日,一水可清心。在林间,朝看雾霭消长,暮赏倦鸟归林。看看新叶破芽,老树生花,眼前一派盎然生机。听听风鸣鸟唱,虫啾林啸,耳畔一片龙吟凤哕。
我想在林间播撒下生命之种,让它伴着岁月的光影成长。春来草自青,夏至花遍地,秋来果满枝,冬至雪中俏,真真切切地感受季节的变化。
我想储一架书,在一个个闲适的日子里心无旁骛地阅读,没有定量,没有定时,真心地品咂书海的个中滋味。掩卷,指间也留有余香。
夜半醒来,卧听溪流潺潺,或披衣起身,坐于窗前,沐着月光,闭目体味夜的静谧。或逢夜雨,伴着雨打芭蕉的点点滴滴,挑灯伏案,在一团温暖的昏黄下,抒发心中的淡然与宁静。
有时,我真想这样去生活。离开喧嚣,去感受一种不同的热闹;放慢速度,去感受一种非凡的旷远;暂别交流,去享受一种安静的思考;从文明中走出,回归自然——孕育文明的母亲。
想去隐居,只为实践那些一直规划着却没有时间完成的梦想。
想去隐居,只为学会在万籁俱寂中聆听自然的低语,补受身为她的儿女所缺失的课程。
想去隐居,只为静静地面对率真的自我……
当世界文明愈加进步,总需有人将自然的脉搏传导出来,让文明在自然血脉的滋养下安稳地成长。当生活节奏愈加快捷,总需有人返璞归真地去体味原始的质朴,亲手接触土壤,连通人与大地的血脉。我愿做自然的传导者,领受连通的使命,做一个个性饱满充盈、理想的隐者……
【点评】
作者从古代隐者入笔,在铺陈对比中,表达了自己愿做一个现代隐者的初衷。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实际看到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和教育现状的某种叛逆,是青少年学生希望自由、崇尚个性、热爱自然、回归质朴心境的倾吐与宣泄。
(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