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536

[ 曹秋红 文选 ]   

精读细思赏美文

◇ 曹秋红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中考语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力度,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技巧显得越来越重要。
  纵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语文阅读考查题,多以课外现代文为主,记叙文、哲理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每份试卷至少出现其中的两种文体。每篇文章几乎都称得上文质兼美,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内容多样,含义隽永,文字流畅优美。涉及先进科技、百科知识、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等多个科学领域与层面。现代人所必需的人文素质,如诚信、创新、勤奋、爱国、珍惜、关爱等在选文中都有集中体现,都是命题人精挑细选的智慧结晶。试题类型大都围绕概括内容、理解情感、品味语言、分析写法、仿写句子、添加论据、谈论感受等几个方面。看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活读活用,才是读的目的。明确了读书的目的,知道了读什么,最关键的就是怎么读了。叶圣陶先生道出了人们通常读书的自然规律:“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工夫。含蓄之意,思想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取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书之境界。”遵循阅读规律,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便于教师指导又易于学生运用的课外高效阅读法。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知情感——初读
  
  初读文本,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这是读者与作者初识的过程,也是我们平时读书看报的一个思维过程。一般思路是: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记叙文),绘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散文),讲了什么理、表了什么意(议论文),介绍了什么知识、目的是什么(说明文),还可以用换一换题目的方法加以概括。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一句话概括内容:“我”和母亲、妻儿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换个题目:《幸福的一家子》。这一步,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最难的一步,它要求读者从整体上通观全文,对文本要有高度概括、提炼与表达的能力。
  
  圈点标划,精读细思做批注——精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但“学而不思则罔”则告诉我们思考比多读更重要,精读细思是多读的关键。阅读一篇美文,在对文本整体把握之后,就到了精读细思的环节,这是读者与作者同行以致融合的过程,要求读者精读细品,全身心沉浸在文本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同感同悟,这样就有了语感。语感的养成以词、句为基本单位,好词佳句便是我们读书积累的重点。单凭记忆不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我常常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养成圈点批注读书的好习惯。圈点批注什么内容?怎么圈点批注?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标划自己觉得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词语可以是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批注其作用,有的生动形象,有的修饰限制,有的表达一种状态,有的抒发一种情感。句子可以是描写生动细致优美的长句,可以是哲理深刻令人深思的短句;可以是文章和段落的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可以是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写景句,批注时考虑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批注还包括篇章结构的写法,谋篇布局的特色,语言文字的风格等,如记叙文的线索、六要素、描写人物的方法,散文的行文思路、写景状物的技巧、抒情议论的特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的关系、议论语言的严密性,说明文的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等。于漪说:“还中国语文的本来面目,多读,多思,多咀嚼,多品味……使各种作品发挥它原来的光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允许学生结合自身情感和体验对文章进行鉴别、欣赏,鼓励个性化的阅读表达。这一过程是实现学生主体化的过程,是培养语感、净化心灵的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文章精髓以及内化、吸收的过程,训练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鉴赏能力、评注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联想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梳理拓展,联系生活谈收获——创读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迪。”对老师的要求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阅读。”每篇文章总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分清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与情感倾向,并能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阅读,这是不离开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种阅读,它能检验一个读者阅读水平的高低,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跟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宽”,“阅历”是学生进行创读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形成自己观点的最好土壤,这样学生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有个性的观点,才会有创意的表达。
  这一环节的阅读,要求学生梳理拓展文本知识,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学习收获,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总结。可以谈谈学到的知识、熟悉的写法、懂得的道理、受到的启发;可以赞扬文中的人物,跟他说说心里话,也可以批评文中的人物,给他作善意的提醒;可以想象故事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如果是“我”又会如何;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还可以搜集相关内容的名篇链接进行比较阅读等等。
  总之,“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以上谈到的阅读方法都来自课堂,活学活用,方能收益多多。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感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凭一两篇文章,靠的是多读多练,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精读细思赏美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