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70

[ 杨林 文选 ]   

浅谈事理说明文语言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 杨林

  准确性是对说明文语言的首要要求,事理说明文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要求语言的准确无误,也就是说,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另一方面,事理说明文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在行文时也不完全排斥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或把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行文语言生动活泼。正是因为事理说明文的这种特点,在对这种文体进行考查时,出题人也会在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做文章。那么,在进行事理说明文语言类试题指导时,教师就应当重点注意以上特点,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充分考虑用语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充分注意文章使用的修辞或表达手法。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走向,现以《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片段为例,试从命题形式、答题思路、应对技巧三方面谈一谈有关事理说明文语言类试题的解答。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片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命题形式
  上面这段话,如果从命题形式来看,可以作如下方面命题: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特点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句中的“次第”能否删去,为什么?
   2.找出一个含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答题思路
  1.根据句意仔细揣摩。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各种花次第开放”是说春天来了,各种花会根据不同的温度等条件先后开放,而不是同时开放,所以只有用表示先后顺序的“次递”才能更准确。
   2.根据语境仔细比较辨析。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段话是说自然界的物候与农事的关系,三句话中的“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语本来是写人的,而在本句中作者用这三个词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他们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答题格式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可按如下格式作答:先判断“能”或“不能”+词语的语境义(表估计、推测、范围、程度等)+词语去掉后的后果(删掉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这与客观事实不符等)+总评(如“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言)。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一般按如下格式答题:
  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先准确点明文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自身作用或具体形象(解释这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的具体修辞作用或表达方式所勾勒的具体形象)+文章内容(再结合课文把修辞效果或形象意义阐释清楚)。(两题的答案可参考答题思路部分的相关解释。)
  总之,在教授事理说明文时,教者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让学生充分深入认识这种特点的作用和效果。在习题训练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结合这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作答。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广厚乡中心学校(161100)
  

浅谈事理说明文语言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