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6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词牌探源

◇ 杨守兵 高纯平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蝶恋花”、“西江月”等。清人万树在《词规》中共收录1800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曲牌俗称“牌子”,是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如“点绛唇”、“ 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至于各词牌、曲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共涉及18个词牌和3个曲牌,现就这些词牌曲牌的来源归纳如下:
  1. 浣溪沙
  亦作“浣溪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借用为词牌。唐朝官府设有教坊,汇集乐曲,史称“教坊曲”。“教坊曲”约有半数成为后来的词调。词牌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又有“小庭花”、“满院春”、“醉木樨”、“霜菊黄”、“广寒梦”、“杨柳陌”等诸多异名。
  2. 如梦令
  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便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
  3. 临江仙
  “临江仙”起源颇多歧说。原为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湘灵,原指传说的湘水之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姐妹俩。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
  4. 水调歌头
  词牌来源于《水调》。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发展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几个乐章组成,“歌头”就是开头一段。《水调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 “歌头”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5.卜算子
   相传是借用“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到了北宋,这个雅号便成了流行小曲儿的牌名儿,虽然新奇,倒也渊源有自。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6. 瑞鹤仙
  又名“一捻红”。此调始自北宋,见宋周邦彦《片玉词》。
  7. 相见欢
  本调始于唐,原为唐教坊曲。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8. 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自西域龟兹乐。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盛水或奶的工具。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
  9. 沁园春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并为其婚后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窦宪所夺。
  10. 减字木兰花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
  11. 望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谢秋娘”, 晚唐名相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后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故改名“忆江南”。 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
  12. 渔家傲
  源于北宋晏殊的一首词,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于是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调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咏”。添字者又名“添字渔家傲”。
  13. 江城子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35字,七句五平韵。也有人认为是后蜀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
  14. 武陵春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
  15. 破阵子
  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本属西域龟兹乐,唐太宗李世民任秦王时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以两千人歌舞,著画甲彩衣,手执旌旗,气势浩大,极为壮观。唐时的《破阵子》是唱七言绝句,至宋时另制新词。
  16. 醉花阴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因为有“人在翠阴中”而得了这个沉香幽冷的词牌名。
  17. 南乡子
  又名“莫思乡”、“仙乡子”、“好离乡”、“蕉叶怨”。 原是唐代教坊舞曲,后用作词调。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18. 酒泉子
  原为唐教坊曲。明代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汉武帝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味甘如酒。郭弘好饮,尝曰:‘得封酒泉郡,实出望外。’调名取此,曰‘酒泉子’。”此词牌有两种格式,一为温庭筠体,一为潘阆体;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19. 天净沙
  曲牌名,源于民间。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由宋词发展而来,较之宋词,元曲更具节奏的变化和创作的通俗化,其文采更接近世俗风味,易唱易记,便于流传。元代杨朝英散曲集《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有注:天净沙,越调。无名氏词有“塞上清秋早寒”句,故又名“塞上秋”。兼作小令、套曲。
  20. 山坡羊
  曲牌名,此调源自元曲中的北曲,始名“山坡里羊”,明清以后流入市井小曲和地方戏中,是古曲传播最广的几个牌调之一。
  21. 朝天子
  曲牌名,又名“谒金门”、“朝天曲”。源于唐教坊曲“谒金门”,自前蜀韦庄制成令词后,变成了词牌。到了元代,曲分南北,北曲以词牌“谒金门”为基础制成“朝天子”。
  
  作者单位: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43410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词牌探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