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重形而略神,精华的部分就无法彰显;作文教学重华美外壳的雕镂,就会忽略对真情实感的关注。化诗为文能让两者取长补短,化诗为文,不是简单的对诗歌进行翻译和扩展,而是具有个性特点的诗歌隐括文章。它借诗歌的意境触发情感,产生共鸣,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移情,化虚为实,抒发自己的情感,诉说个性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入情
诗的世界是美丽动人的,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学生难以进入。运用情境教学开启诗歌的大门,将诗歌描写的诗境,推到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走进去。
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太阳初升的早晨,如果你走在乡间小路上,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吗?那清晨的古寺又有怎样的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常建的这首古诗。”创设这样的情境,似乎让学生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聆听着鸟儿的欢叫,享受着晨风的抚摸,相似的体验会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再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离别的场景:小学升初中时,我们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学校,所以不得不和自己的好友离别,在最后的晚会上,我们互相诉说着离情别绪,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激发出学生的离情,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起到良好的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
二、品读体会——动情
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迈入了诗歌的大门,但要领会诗之真味,还需反复品读体会。诗歌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境界,只靠释文是无法理解的,这就需要咀嚼诗句。所谓咀嚼诗句,就是品味体会,激起学生的情绪,朗读和反复吟诵最为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通过吟咏诵读能达到的语文的美妙境界。
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我注意让学生反复去朗读,并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然后比较哪种读法更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让学生紧紧抓住“愁”字反复吟诵,一旦读出“愁思”,也就体会到诗之况味。
再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抒发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看到城池残败的景象,连花也溅泪,鸟也心惊。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很好的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放慢语速,重读关键词,反复的去读去体会,慢慢地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越读越够味,一个个脸上浮现出忧虑之情,语调也沧桑了不少。
三、联想想象——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在体察他人情感时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移情是化诗为文的关键。如何将诗人的感受转化成自己的感受,将诗人的情感转化成自己的情感呢?通过入情、动情,可以说已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但此时仅仅只是将诗歌在头脑中再现,这时付诸于文,还只是原作者的文章。此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经验,移情、萌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激活内心的感动。让一切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移情,老师的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移情。
比如在教学《黄鹤楼》时,如何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情感呢?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已充分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情感,想象自己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思、所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情思,为再次创作打好伏笔。
又如《春望》这首诗,为了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我对学生说:“现在,你就是杜甫,安史之乱,你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逃出长安。秋天,你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而且意欲中兴。大喜过望的你立即撇下妻儿,孤身投奔灵武。不料在半途中,遭叛军俘虏,被押到长安,身处困境中的你,有何感触呢?”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和诗人相同的境遇中,喜他所喜,痛他所痛,为再创作打好情感基础。
四、倾吐创作——抒情
为了让学生写出理想的文章,教师可适当提醒。如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素描的方法将诗中的实景、实情描写得更加详细,可以自由地设计诗中的虚景,运用想象和联想,补出或续出那些暗示性的情节。当然,这一切教学环节都必须紧扣诗歌主旨。这时,学生会想尽办法捉摸推敲如何更准确、更好的表现这个字、描绘这个景、抒发这个情。精心构思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炼字炼意的能力。
[学生精彩片断之一]
清晨,我来到破山寺,寺院里草木丛生,高高的树木直插云霄,树木碧绿青翠。阳光透过树木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露出点点光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了古寺幽深之处,看到花木掩映中的禅房,古朴、寂静,让人杂念顿消,心旷神怡。潋滟的山光多么迷人,枝头的小鸟仿佛也因这春光而更加欢愉;碧绿的水潭倒映着各种树木的影子,此情此景,让人心也沉静。在这里,我自由地呼吸,尽情地享受,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声声钟磬的声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生精彩片断之二]
我归隐田园之后,在南山脚下开辟了一方田地,种了一些大豆。今天早上,我早早的起来去南山下拔除杂草。杂草丛生,遮住了稀稀疏疏的豆苗。我认真地拔着,真可谓汗流浃背啊,太阳落山的时候还没拔完。月亮爬上了天空,我收拾收拾农具踏着月色归来。银色的月光倾泻而下,远处的树、近处的山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中,更增添了几分诗意。月色撩人,清风徐来,让人分外舒心。小路狭小,茂盛的草木几乎遮盖了小路,夜晚的露珠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不违背我归隐田园的愿望就行了啊!(陶渊明《归园田居》)
化诗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化诗为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和感悟力,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的文章,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不可等量齐观。基础较差的同学对此会感到相当困难,所以具体操作时还要因人而异,采取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四个环节,是创设优美意境的基本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