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心绪颇不宁静,户外,月华如水,捧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于烦躁中回归宁静,遂作此文以记所读所感。
孤独而倔强的心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写出这样豪放诗句的心灵,可能注定是孤独的。苏洵说大儿子仗义直言,从不掩饰自己正义的观点,犹如战车前面的横木,故名之轼。苏轼确有抱负,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正是这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品性,使他一生三次遭贬。
但高尚的人格,过人的才华使他绝不像一般凡夫俗子那样一味沉缅于个人的得失中悲伤憔悴,而是在畅游自然、尽读诗书中放飞那多才善感的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让人感受到东坡那光辉温暖又惆怅失落的情怀。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但苏轼绝不愿意为了获得权贵的赏识而丢弃自己的信仰追求,于是只能在无奈与孤独中享受自然,抒写心灵,让孤傲的心灵在文字中寻求借托。
给心灵抹上色彩
落日把余晖狠狠地洒在了大地上,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月色朦胧的夜晚,苏轼潇洒飘逸,带我走进他多彩的文苑。
诗人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我们曾阅读过他的作品——《水调歌头》。只要我们从他的诗里细细斟酌,我们便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大气风度,品出他的潇洒豪放,悟出他的雄心壮志。在《记承天寺夜游》这首诗中,流露出他遭贬时的心情,但他并没有自我崩溃,而给心情涂上了颜色,用闲适的情怀,寥寥数语,把自己沉浸在这迷惘而又舒适的月色中。
是的,不同的心情就有不同的感受。在诗的开头便写了“月色入户”,惨淡的月光掠过窗户,朦胧的月色再也不是皎洁,而是无奈,开始的月光便衬托了诗人的心情。后来,他怀着另一种心情,便“欣然起行”了,闲适的心情萦绕在他的心中,不愉快的事便随着庭下的积水烟消波静。伴着红尘知已,畅吐心中挥之不去的愁云,举杯痛饮至天破晓,这岂能是一字“闲”能代替得了的?
心情,取决于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感受。心情靓丽时,所有一切都感到是美好的,涌现出说不尽的乐趣;心情低落时,似一片枯黄坠落的树叶,毫无斗志,即便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过眼烟云。不如在面对逆境时候,用闲适的心情代替惆怅,用婉转的笑声代替哭声,心想着苦难并不是永恒的,自己一定会度过难关,这样,拥有一个好心情,既潇洒又坦然,应付任何事也更会得心应手。
给心情涂上颜色,让生命多一份憧憬,少一份惆怅,把困难当作一次人生的障碍,突破障碍越多,人生便越有价值。
给心情涂上颜色,充满七彩的喜怒哀乐,不要让心情停留在一个空间,要浸泡在柔婉的音乐里,让柔软的春风拂过,带领我们的心情跨过生命永恒的国度……
永恒而晶莹的梦
苏轼似乎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常常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富有人情味。例如《水调歌头》中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犹如临别执手的爱侣,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得何等缱绻情深;又如《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这偷看人间私情密约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
至于《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所描绘的,那挂在梧桐上的一钩秋月,夜空中的缥缈孤鸿,已经与独往独来的“幽人”即诗人自己融为一体了。我们不妨说,孤鸿就是诗人的身影,而月光就是诗人的灵魂。这首诗与《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同一时期,也写月夜的心境和感受,不过情怀显得更为凄苦和苍凉了。
苏轼小时候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初到开封做官,个性张扬,写出大量策论,主张革新政治。恰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革除旧制,主张新法。可惜,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廷。后来某御史说他讪谤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也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经查实,虽为诬陷,但苏轼遭受长时间的折磨,身心颇为憔悴。苏轼受此遭遇,按常理说,应对朝廷推行的新法痛恨有加,而这个似乎怪异的苏轼,后来却又在保守派围攻变法时,上书请求保留某些新政,这样先遭革新派打击,后为保守派痛恨,再遭贬谪,一生坎坷,茕茕孑立,仰望明月,漫游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惜无人能解。犹如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非常人所能,莫非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轼是寂寞的,寂寞之心无人解,而苍穹的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于是在承天寺中作者欣然起行,寻张怀民。
张怀民,何许人也?河北清河人,名梦得,亦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也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于是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漫步,是多么富有诗意!
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他们用倔强的生命意识在清冷的琴弦上拔出些许欢快的音符,弥散星空,余音至今。他们将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那一夜,那一刻,他们不发一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鄙弃了人世的喧扰,在静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用美妙的月光书法,书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那独特的人格追求——正直与责任。
澄澈透明的苏子啊,千百年来,你那澄澈透明的梦激励着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在挫折与苦难中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