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也是语文命题的重要板块。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题“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实现课标的要求呢?
我的体会是:要想让学生有读书热情必须让学生有读书兴趣。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己要爱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却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读书的语文教师不但要自己读,还要用读书影响学生。早读课、午休时,我总喜欢捧着一本书走进教室,或靠在学生课桌上,或正坐讲台旁,沉浸于阅读中,读到精彩处,常常露出会心的笑。学生们对我的笑很好奇,他们有意无意地从我身边走过,悄悄探着可爱的小脑袋,调皮的眼睛偷偷地一瞟,脸上好像写着:老师看什么书啊?于是,我的那本书,自然地从我的手上传到一个学生、两个学生、更多的学生手上。有时,我和学生对书中的文章热烈辩论,甚至面红耳赤。有趣的是,这让学生们对阅读更来劲了。
当然,潜移默化的引起学生读书兴趣,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效,要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读书,还必须进行适时引导,想方设法直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初接新班,我会在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们给大家朗读一篇自己最近阅读的美文。为此,还设计了每周评比,让大家选出一周最佳推荐美文。选出的美文复印后连带推荐者姓名张贴在“今天我读书”的班级板报栏中,学期末选出5名最佳读者。这样一来,读书、荐书成了每个学生热衷的事情。
利用课本,把学生们带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抓住的培养阅读兴趣的机会。每每学到名家名篇,我都不会放弃向学生们推荐阅读的机会。学习《春》,我会和学生一起朗读“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学习《相见欢》,我则反向拓展,用《虞美人》来体会亡国之君的哀愁;学习《柳叶儿》,我会不失时机地提及张洁的《挖荠菜》,并讲讲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近着名家名著,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当然,要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读书,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添加适当的催化剂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催化剂就是读书活动。我的班级中,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好书共享,畅游书海、经典诵读、共抒激情、自说自话、我辩论我快乐(结合共同阅读的书中人物和情节畅谈自己的理解,相互辩论,各说各理)。活动中他们得到能力的认可,活动中他们得到才华的展示,活动中他们意识到读书真好!
就这样,我的学生们渐渐爱上了读书。
直到一天,一位家长走进我的办公室,说:“老师,我家小孩很喜欢看书,可语文成绩怎么总不见明显提高?”还在为学生们喜欢读书沾沾自喜的我陷入沉思。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学生读书没有掌握方法,吸引他的只是文章的情节而已。这并不仅仅是某个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社会上有不少人将读书当作一种休闲的方式,其实,当读书成为一种休闲,不一定是件好事,这种现象更不应该出现在学生们身上。我始终认为,学生们阅读还是要带点功利色彩的,所谓阅读的功利,就是通过读书要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到底,这些能力应该在试卷上得到体现。我们不应该避讳谈考试,考试是检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学生的读书如果离开了老师的方法指导,就会变得盲目,这样的读书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自然不会有明显的帮助。
对于读书方法的指导,我的理解是:不要干巴巴地教给学生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什么是批注。我会讲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给学生,如毛泽东的“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故事;鲁迅的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数学家王梓坤的抄读法和慢中求快法……学生们听后,就会在他们自己读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采用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我还找机会,让学生谈谈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或说说自己的心得。学生们自己归纳出读书方法的时候,会很激动,当然更会自觉地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的。由于每个人的读书方法都各具特点,因此,我学生的读书笔记也是五花八门,有很工整地摘抄在读书日记本上的,有龙飞凤舞地写阅读心得的,有在天头地脚像模像样做批注的……
出于功利阅读的想法,我常常要求学生们用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去精读文章。很多时候,我对学生的阅读是分专题进行的。一段时间,我可能要求学生专注于文章中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一段时间,我又会着重于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整理摘抄及其作用的分析;或许,一段时间我们的阅读又会重点分析书中的修辞或各种表现手法。当然,专题的设计必须与所读文章的类型吻合。这样,在不同的专题阅读中,学生就知道了读书要读些什么、记些什么,读书因此有了目标。
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出问题,这是我指导课外阅读的一贯做法。学则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我主张学生们能够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主张他们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我的班级经常搞的“自说自话”“我辩论我快乐”等读书活动就是培养学生们提出疑问的能力的。活动准备期我为学生们推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让大家围绕共同话题仔细阅读,活动时间为语文课或班会课,形式为小组内探讨然后整合,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畅谈对文章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遇到相同观点时相互补充,遇到不同观点时相互辩论,各说各理,并游说别的小组支持自己的观点,场面很是热闹激烈,很多时候,这种辩论是没有结果的,但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了概括、表述、申辩等能力,对事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了。有一年,在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大家就对鲁智深这个人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鲁智深的行为很仗义,值得大家学习,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智深的行为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法制相悖,不能学习他。后来,这个问题得到大家偏正的统一。当然,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出现在很多中考试卷上,但是,若干年前,学生们提出这个观点时,我确实吃惊不小,以后每每指导学生们读《水浒》时,我总会提及此事。
在学生们阅读时,我还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要不断地将读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与我们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联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初中(22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