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54

[ 李王红 文选 ]   

在小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 李王红

  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新生入学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包括师资在内的教育资源,有了较大的富余。社会各界对教育民主化、平等化、精致化充满了期待。因此,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追求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障。
  一、小班化教育
  小班是指较少人数的教学班,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控制在25人以内。就我国的办学和发展条件,对小班教学的探索主要是指30人以下的班级。
  小班化教育,是指通过控制班级的学生人数,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孩子语文学习的潜能,使每个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识字、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现状
  现状之一: “被”小班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适龄儿童人数减少,中学的语文教学正在“被小班化”。缩小班级规模并不是教改的终极目标。但“被小班化”的现实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有创造力、积极性、全面发展的学生。
  现状之二:“穿新鞋,走老路”。小班人数的减少尽管带来了一些效益,但一些教师并未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仍然在用大班的教学方式执教小班——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一刀切的教学进度、标准划一的教材和单一的评价制度、“静听式”的课堂学习等,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兴趣都难以保证,更何谈个性的发展。这一现象使得小班语文教学的优势并未完全体现。
  现状之三:“哑巴语文”。中、高考语文考试中,还没有听力和口语这一项。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现在的语文教学一般还是比较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别说学生的交际能力,即使是有准备地讲故事,也难做到流利连贯。语文学习很容易学成“哑巴语文”。
  如果说小班化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为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那么,在小班化教学中,如何重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训,让学生“能说会道”,已经亟待解决。
  三、说话能力的培养
  1.矫正态度,重视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标精辟阐明了说话训练的重要性。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这样评论说话能力的:“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是得体的,效果好的,有力量的,如此等等,这是关于说话需要具备的条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重要的目标,但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目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考卷主要是衡量阅读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够重视。小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教学中能重视这个问题,那让学生变得能说会道,就会很有希望。
   2.抓住优势,积极培养能力
  船小好调头。小班教学的优势在于:人数少,活动空间大,师生间、生生间联系的密度与强度增加。小班化语文教学凸显了“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多的关爱”的教学宗旨,使教育阳光般普照每个学生。
  (1)巧排桌型,人人参与,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座位不妨根据课的特点进行变换,组合成“扇型”、“圆型”、“三角型”等,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接触,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人人都能参与进来,成为主角,又缩短师生间空间和心理距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感受关注,平等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中。
  (2)分层教学,个别指导,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小班学生数少的优势便于老师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优生鼓励他们冒尖、创造,在教学中可以给他们创造合适的发言机会,激励进步。对后进生,不妨多鼓励,放低要求,激发兴趣,培养自信。萧伯纳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我将说话能力划分为三级:敢于说,能大声说出口;乐于说,说清楚心理话;善于说,起到交际功能。把一、二级的说话训练机会多多给予后进生,比如故事复述,仿句练习等,直到他们敢于说,能不怯场了,说清楚心里的话了,再精益求精,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少要做到能让学生与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进行交际。
  3.选择方法,策略地评价能力
  关于评价方式,《语文教学大纲》这样要求:“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对考试作出明确规定:“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2001年上海闵行区就语文中考进行改革,语文就考一篇文章。这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教育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结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弱化考试分数的作用,加强说话能力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课内抓住朗读训练和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说话的方法,如运用类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掌握联想、想象等手法,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等细节。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答记者问、编排课本剧等形式,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展现学生自主性、独立性。
  总之,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小班化教学可以真正给学生“听、说、读、写、思”的时空,给每个学生实践的机会。小班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让学生们借此拥有一双隐形的语文翅膀,在语文的天空里展翅高飞。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常胜初级中学(226233)
   南京师范大学国教院(211172)
  

在小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