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84

[ 许国华 文选 ]   

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

◇ 许国华

  文字的力量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消减,每一篇文章总能带给我们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悸动。
  
  七年级《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抓紧时间,珍惜生命的春天,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春》……
  
  朱自清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发向前。这篇散文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诗情。《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诗意。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完成“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结构堪称完美。开头是春在盼望中到来,接下来是春景彩绘,最后是诗意的赞美。或浓墨重彩,或素描淡抹,无不音韵和谐,浑然天成,真情洋溢,已臻文、画、诗合璧之绝妙境界。
  音韵美。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大量叠词叠句,兼以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增强了语言的张力,使文章具有极强的音韵感。其中“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等无一不是美妙春光的流动,音韵和谐的乐章。
  诗一般的联想。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而用“火”“霞”“雪”来作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那火的燃烧炽烈,霞的轻柔曼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使人情思萌动。
  《春》也是一幅可以万世流芳的画卷。朱自清不仅是文学家,也是艺术家。《春》多方面描绘春天的景色,把一个完整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眼前。绘春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调,既宏观勾勒,又微观描绘,将一幅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五幅图画从立春到夏临,暗合着时令节气。每幅画面都主体突出,色调的调配很能体现意境。“春草图”一片葱绿,清新自然,生机勃勃。“春花图”鲜艳夺目,山花遍野,挂满枝头,蜂飞蝶舞。“春风”本是无形的,但有杨柳飘飞,牧童短笛,画面便有声有形,动静交融。春雨蒙蒙,色彩灰淡却又不失清明,让人遐思无限。“迎春图”色彩缤纷,老老小小,舒展身体,满面笑容,风筝满天,令人惬意舒适。这一个个精妙绝伦的镜头既可单赏,也能组合。单独欣赏珠珠玲珑剔透,通篇读来更是能互点互悟,意味无穷。
  《春》还是一首歌,一曲春的赞歌。从赞美春天的角度看,作者笔下的任一景物都饱含着朱自清先生的澎湃激情,其中既有盼春的热切,也有春来的喜悦,可举之例比比皆是。再说旋律,或激越得昂扬奔放,或舒缓至袅袅缠绵,或绵长到经久不绝。譬如春草的生机勃发与昂扬的节奏,春花热烈奔放的旋律,牧笛与轻风流水应和的配搭,以及对春引吭高歌的兴奋,形成了美妙的高低错落。一点点读下来,就像是渐入佳境的故事,随时都会让你心随文动,陶醉其中,甚至忘乎所以,情不自禁。
  面对朱自清先生《春》这样的美文,我们除了品味与享受之外,一切说辞都是多余的!
  
  课文背后的故事:
  《春》写于1933年7月,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这个时期(1930年到1937年之间),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