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和“既”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字,由于字形相近导致经常误用,那么怎样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呢?
一、从词义上区分
“即”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即”字的左边看上去像是个盛放食物的器皿,而右边看上去则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席地而坐,坐法与跪相似。把左右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人坐在食器旁边正要吃里面的东西,本义是 “往就”。从这个本义出发便产生一系列引申义。首先是当“接近”或“靠近”讲,如“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其次是当“立即”讲,如“稍纵即逝”“一触即发”;还可以当“当时”或“当场”讲,如“即席”“即兴”;也可以表判断,如“元世祖,即忽必烈”。另外,还可用来表假设或让步,当“如果”“即使”讲。
“既”也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既”字的左边看上去像是个盛放食物的器皿,而右边则是一个人把头扭向后面去,张开嘴巴在打嗝,表示已经吃饱,不想再吃了。本义是食尽,引申为用尽、完毕。由此引申,用作副词,表已然,当“已经”“不久以后”讲,如“既克,公问其故”;用作连词,显示前后分句的关系,前者当“既然”讲,表示因果,如“既来之,则安之”,后者常与“又”“亦”等虚词相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加强体育锻炼”。
二、从构成上区分
在汉语中,用“即”组成的双音节词较多,如“即位”“即刻”“即日”“即兴”“即席”“即景”“即使”“即令”“立即”“当即”等;而用“既”组成的双音节词则很少,仅有“既然”“既而”“既往”等几个词。
三、从声调上区分
“即”和“既”, 虽然字形相近,但声调不同,“即”读阳平(/),“既”读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