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01

[ 董晓华 文选 ]   

东西南北

◇ 董晓华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对秦国反而有害。他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醒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西,由于“日出于东而没于西”,我们的祖先习惯上把“西”作为逝世的代称。于是有“一命归西”“驾鹤西去”等词语。另外,古代封建社会里,有些大户人家往往聘请学问高深的人做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就被称为“西席”。
  南,现代称某人的职务属于“人求于我”类型,是“朝南坐”的位置。这种说法,源自《易经·说卦》“古帝王之位向南,故称人君为南面”。
  北,我们华夏民族发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古人习惯上把“北方”与“中国”等同起来。司马光《赤壁之战》云:“(曹操)驱中国之兵远涉江湖之间……”这里的“中国之兵”就是指北方的士卒。此外,“北”又有“败走”的意思。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杨秀清领导太平军起义,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此时,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原籍编练乡勇(即湘军),镇压太平军。但曾国藩常常失利,无奈之中想向朝廷乞援,于是自拟奏折文中有“臣屡战屡北”之句。他身边的一位师爷立即提出异议,认为“屡战屡北”词意颓唐沮丧,显示自己懦弱无能,不妨改为“屡北屡战”,虽事实仍旧,而气概则完全不同,显示了自己的百折不挠。曾国藩悟出玄机,称赞师爷道:“一字之易,所以值千金者,盖在此耳!”
  东、西、南、北四词连用,常能收到很好的修饰效果。比如《木兰辞》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又如毛泽东论述中国地域广大,适宜游击战:“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些句子,读来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东西南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