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诗作开头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对画的境界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先写江岸上的桃花,说明这是早春二月的情况;再写江水上的鸭子,先知水暖,象征着政治气候的宽舒。可以想见,惠崇和尚大笔一挥,勾勒出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竹林的后边伸展出三两枝正在开放的桃花,红绿相映,色彩鲜明,在夕阳的霞光中显得格外醒目。用桃花表示几分春色,是画家常用的手法,其最不平常的高妙手法,在于如何表现江水的温度,这是需要费些心思的。如果江水冰凉,鸭子必然表现进退犹豫、羽毛瑟缩的样子。惠崇果然手法高妙,他只通过鸭子下水时那种欢快自然、悠然自得的情态来表现江水温度的上升,这种观察力与想象力是难能可贵的。苏轼既了解惠崇的创作意图,便把“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重点放在后三字上,表明几只鸭子对江水之暖,已先知之。我们透过“鸭先知”三字,可以想见这群鸭子的欢劲儿和闹劲儿。如果说“竹外”句写得春意盎然,鲜明俏丽,那么“春江”句更写得生机勃勃,欢快动人。此时诗人的喜悦之情已经洋溢于纸上。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喜悦之情,应该象征着政治气候的宽舒。如果诗人处于黄州时代,这两句诗是万万写不成的。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从原画的艺术背景中发挥自己现实生活的理想。诗人从画面上的蒌蒿铺满江岸、芦苇刚刚出芽,联想到桃花开放,春潮上涨,正是河豚下酒的好时节,怎么可以不题咏入诗呢?
(华钟彦)
喜欢读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品读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在诗人的指引下,我行走在早春的季节里。已是立春,虽说冷了些,可青草却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既感觉不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屈,也感觉不到“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荒芜,而只有让我欣喜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生机。
这首小诗是我喜欢的,读时平平淡淡,读后品味一番,却觉韵味无穷。经过一场小雨的清洗,整个城里都变得清新起来。小雨蹑手蹑脚走过大地,唤醒了春的使者——嫩草芽儿。远远望去,滋润如酥的小雨织成一幅迷蒙的雨帘,更给草芽儿添了一份朦胧美,远远望去,一片淡青的春草色涌入眼中。诗人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挥洒着他的神来之笔,隐隐约约在草色上渲染了一片青痕,也让人人心中生机盎然。可当你满怀喜悦去看个仔细时,地上却只是一片稀稀落落的嫩芽儿,那醉人的草色反而看不清楚了。
在诗人心目中,小草是胜于烟柳的,甚至是“绝胜”。为什么?就是因为这隐藏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它为早春所特有,柔嫩却不失风采,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生气,是独一无二的早春使者。若等到已是“杨柳堆烟”的时候,满城尽是春色,谁还会惊喜呢?正因如此,暮春时节已不稀罕的烟柳怎敌得过早春这独特的草色呢?
许多人不太喜欢这首诗,认为它意境太恬静,我却不以为然。草儿在还有寒意的早春就努力生长着,青春年少的我们又怎能不拼搏奋斗呢?
沉浸在这首诗中,不知不觉,我醉了,醉在那抹绿中,醉在那生机勃勃的春意中……
链接中考
1.试分析“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9年湖南省娄底市卷)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略),回答问题。
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蒌蒿满地芦芽短”对早春江边的景物进行白描,“ 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这两句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全诗灵动鲜活起来,也大大丰富了诗和画的意境,将画面描绘得更为完美。
2.⑴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即可)
⑵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