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92

[ 胡国宏 文选 ]   

准确精练的用词 含蓄隽永的比喻

◇ 胡国宏

  九年级《论美》:用精练而隽永的语言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尚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经典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每次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
  《论美》一文出自培根的随笔集《论人生》。培根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积累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资本家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培根出版了《论人生》一书,对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与大自然的欣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此书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既严谨又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论美》一文也很好地诠释了以上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准确精练的用词
  美貌与美德的关系问题,看似简单却不易说清,特别是对命运多舛的培根来说更为不易。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培根,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且学业有成,但父亲的英年早逝让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虽然后来有詹姆士一世的提携,他曾平步青云,但政客们的倾轧再次让他身败名裂。此时,不理政事的培根要想著书立说,面对的“敌人”之多可想而知。唯一能击败“敌人”的就是论述的准确与严谨。《论美》中“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都有”三个字既精确又符合实际;再如“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不小;而“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用的是“有些”,很有分寸。
  同样,在文章第二段,作者在论述了“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之后,用了“但这话也不全对”给自己的论述留有余地,甚至还列举了奥古斯都、菲斯帕斯等几个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的例子作为佐证,严谨的文风可见一斑。当然,培根的严谨不仅表现在立论及其遣词造句,即使是在科学实验中,其严谨的作风也深得人们的称赞,马克思就曾称赞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直到现在,他严谨的文风以及工作作风,一直为后代学人所称颂。
  二、含蓄隽永的比喻
  钱钟书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生动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论美》一文中精彩的比喻句,就为我们展示了培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文章开篇以一个比喻切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显得更为可贵。培根极为巧妙地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外在两种不同的美,突出了内在美的意义。
  文章最后的比喻用得更为精彩:“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诚如培根所言,形体美当然是难以永久保持的,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含蓄而隽永的比喻,让读者过目不忘。
  文中的引用也很有特色,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便是绝妙的例证。这里的“秋”相对于“春”而言,是指老年。用晚秋景色作比,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良好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之美,借此来含蓄地批评“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给人以启迪。
  不足600字的短文《论美》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培根在文中“多用实例,事理显豁”,更得益于全文准确、精练、隽永、形象的语言。这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值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
  
  课文背后的故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伟大的哲学家、散文家。纵观培根的一生,他天资卓绝,勤奋好学,从小志存高远,在学术上有伟大抱负,并且为此孜孜不倦,奋斗一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改造旧的学术思想、创建新的科学方法上取得了伟大成就。

准确精练的用词  含蓄隽永的比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