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25岁中进士,29岁走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遭挫折。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他主张文以载道,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发展,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更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著有《韩昌黎集》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晋时许多文人因社会动乱遭受政治迫害,失落感愈发沉重,于是他们从清丽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流连山水,创作山水诗,在当时蔚然成风。自从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后,“诗中有画”便成了历代诗人诗歌创作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人以抒情方式写景,勾勒出山水风物的精神微妙之处,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景物主观化。由此我们能在诗篇中感受到诗人描绘出的一幅幅或清新自然、或空旷辽远、或雄伟壮观的图画,进而感悟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哲理和趣味。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赞赏。其实何止王维的诗,每一首山水诗都是一幅山水画、一幅风景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都城长安的街市被迷蒙的雨雾笼罩。在小雨的滋润下,稚嫩的草芽开始破土了。远远望去,大地隐隐约约显出一片绿意;走近细看,小草稀疏,却见不到那一层淡淡的新绿了。初春正是一年的大好时节,它远远胜过满城杨柳如烟的盛春景色。
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首句动静结合,简笔描画出天街和小雨。乍暖还寒的冷清的长安街道,这是静景;天上飘着小雨,让人感觉寒冷而又温润,这是动景。第二句作者由远及近描写了草色——似有似无的淡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整个画面中,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毛毛细雨。透过雨雾远望辽阔的大地,一切都是朦胧的。经历严冬的小草钻出地面,在辽阔的大地上泛起了绿意,可想到近处再看个究竟,反倒看不出。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意境,这奇妙的景致让人着迷。有人如此评论韩愈这句诗:“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韩愈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一种朦胧的美感。
诗人着墨不多,通过对初春细雨、草色转明这一细微变化的描写,把早春如画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这人人胸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清新淡雅的北方初春图虽难以用画笔描绘,却在诗人的笔下显得如此生动而有情致。
早春美景也出现在下面一首诗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苏轼依据宋朝著名画家、僧人惠崇的名作《春江晚景》的画意所作的一首题画诗。翠绿的竹林边,几枝桃花已经绽放出美丽。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着,它们首先感知到江水回暖的讯息。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地面,芦苇也抽出短短的嫩芽来。这正是河豚要沿着潮水而上的时候啊。
诗人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淡淡一笔,就将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的意境描摹得淋漓尽致。江上春水荡漾,鸭子嬉戏,第二句描绘的是动态的画面。而第三句中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第四句更是巧妙运用联想,写到画面上所没有的河豚。诗人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早春时节生机蓬勃的春江景色,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就这首诗来看,画面上有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无法画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手,驰骋想象、发挥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诗歌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画面顿时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首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
《惠崇<春江晚景>》则是一幅清新的早春山水画。诗人注意到色彩搭配、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这些绘画元素,题画而不拘泥于画,同时通过想象弥补了画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所以,这两首诗都体现出山水诗“诗中有画”这一特点,色彩清新明快,如韩诗中雨的无色迷蒙、小草的淡青,苏诗中竹林的翠绿、桃花的粉红;构图层次分明,如韩诗近写天街、远写小草,苏诗近写竹林桃花、远写江水鸭子;意境幽远辽阔,两诗虽所写景物有限,但视野及意境均极为开阔。不同的地方在于韩诗色彩淡雅素净,意境恬静淡远;而苏诗色彩艳丽、意境生动,更有情趣一些。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会因景物而引发情感波动,进而将其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那么韩愈和苏轼究竟要借这两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从题目可知,此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此诗作于韩愈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823年(长庆三年)。当时已经56岁的韩愈因平息了一场藩镇叛乱而被升为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的最大的官。历尽仕途坎坷的韩愈终于在功名上有所成就,心花怒放,于是约年长自己一岁的张籍踏春游玩。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此次春游之后,韩愈便作此诗寄赠张籍。这首诗中一、二两句极言早春景色之美,是用来触发张籍的游兴,还是慰藉公务繁忙的他呢?这从后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一年四季以春季为最好,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但早春是短暂的,人们应珍惜早春的大好春光啊!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寄赠此诗给张籍的用意:我们都是已近花甲之年的老人,虽年事已高,但我们应像早春的草儿一般焕发出蓬勃的生机,积极进取,不悲白发,继续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所以,韩愈在这首诗中既表达了对早春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又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惠崇<春江晚景>》因是一首题画诗,所以情感的表达并不含蓄。翠绿的竹林和初绽的桃花色彩艳丽而明快,满地的蒌蒿和吐尖儿的芦芽生机勃发,春汛到来的江水和嬉戏的鸭子欢快而富有情趣……这一切无不洋溢着一股自然清新的早春气息,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有画”,我们应从诗中读出精彩纷呈、美丽隽永的生活景象,追求诗的意境,领略作者清幽与高雅的气质,从而升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们借助诗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触摸他们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读诗能感受生活,读诗能学习做人,读诗能提升灵魂!
名家·名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
全篇中的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气。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疏疏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末句诗人用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而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素淡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钱仲联 徐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