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近年中考中,考查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等,已成为阅读考查的重点。而理解内容,需要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层次,捕捉情节和情感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认识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型盘点】
1.文段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过渡和照应,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材料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如2010 年贵州安顺卷(《一样的渺小》)第23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2.文段作用识别。主要识别关键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识别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如2010年辽宁朝阳卷(《雪中小卓玛》)第14题:品味第2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3.内容要点概括。用简洁的语言对文章段落、层次、事件、情节、情感发展脉络等进行要点提取和内容概括。如2010年湖北恩施卷(《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第12题: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人物形象认读。认读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精神特征。如2010年上海卷(《蘑菇转了一个弯》)第24题: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5.文章主旨归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态度以及观点,据此准确归纳文章的思想内涵。如2010年广东深圳卷(《天上的星星》)第16题: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对策略】
1.文段结构
⑴结构基本形式:开头、主体、结尾。
⑵结构的组合方式:①纵式结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推移顺序、作者认识的发展、事物(事理)展开的逻辑顺序等顺序组织材料,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延续与承接的先后关系;②横式结构:按空间转移顺序、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不同的人物或事件并列展开安排层次,特点是各层次之间是依次展开的并列关系。
2.行文中的过渡、照应
⑴过渡:一般用在文中几件并列的事情之间,或在顺叙、插叙与倒叙互相转换时,或在变换描写角度时。过渡在段落之间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⑵照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后文又作必要的交代;后面写到的,前文有所提示,这种安排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①首尾照应,可概括全文、突出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②前后照应,即行文中互相照应,包括伏笔及其暗示内容的照应、某个细节或关键词句反复出现照应,可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旨突出等;③文题照应,即正文与标题相照应,作用是提示题意,加深读者对题目的理解。
3.文章材料详略
记叙文中的详写,从思想内容上看,是为了充实主要事件、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服务的;从结构上看,可以使文章达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效果。
⑴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材料必须服务于中心,这是基本原则,能突出表现主题的详写,次之则略写,不能表现主题的则不写。
⑵次要材料(略写)的作用:要结合对文章写作重点和中心所起作用作答。①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要看所处位置。在写作重点之前,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文章重点,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在写作重点之后,主要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②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主要看运用的手法,通常有对比、衬托(反衬)等,起突出、强调写作重点的作用。
4.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⑴首段常见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⑵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⑶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5.标题的作用
全文线索;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一语双关;表达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精神;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事件;蕴含哲理,发人深思;具有象征意义。
6.划分、概括段落层次
⑴划分段落层次:基本原则是要保持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注意写人记事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常用的划分方法有: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按空间地点的转换划分;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阶段划分;按人物变化或成长的阶段划分;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或记叙内容的变化划分;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按逻辑关系(总分、并列、层进)划分。特别要注意过渡段的划分:若是上文的小结或点睛之笔,划归上段;若为下文的引子或提示之笔,则划归下段。
⑵概括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是明确、简练、完整、连贯。常用方法:①摘句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等主要语句形成概括性句子;②组合概括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过渡句)或关键性词语(重复出现的,体现情节发展过程的,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标志性词语等);③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
7.概括文章内容和情节
⑴概括主要内容:要求是内容具体,要点全面,语言简明。概括的方法主要有: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⑵概括部分内容或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等。
8.分析人物形象
要依据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精神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抓住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抓住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揣摩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品析环境描写;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行为表现、交互评价、情感态度;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9.体会作者或作品人物情感
体会情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句;抓抒情和议论;抓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抓景物描写;抓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10.归纳文章主旨
⑴推断中心思想的方法:①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文章标题概括了文章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从事件或情节入手,在概括各部分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能直接揭示中心;④从人物描写入手,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境界,进而归纳中心;⑤从反复出现的词句或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入手,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⑥从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情感态度入手。
⑵归纳中心思想:即从整体上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文章主题要注意上升到普遍性。
【真题回放】
(2010年四川省广安市卷)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太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太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50字,不计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在下列段落序号上划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空。
⑴年少的“我”陷入深深的忧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⑩段中黄春草的一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章成功刻画了黄春草的坚强性格,所用描写方法除语言描写外,________________
描写起了重要作用。
4.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后,“我”认识到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意对即可)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⑴要点:“我”看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而“我”却不是城里人。⑵要点:看到了美好生活,就有了希望和梦想,就要去追求、奋斗。⑶神态
4.要点:暗喻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或“黄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