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父母的心》: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
本文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动人的艺术效果呢?我以为主要是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一个字——“换”。
让我们看课后习题:“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世上的父母总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困交加的父母会从子女幸福的角度出发,产生送出一个孩子的念头。倘若开始就不假思索地拒绝收养者,就会显得不真实,既无从表达父母的爱子之心,也无法表现父母的艰难抉择,更无从体现其中蕴含的伟大的爱。在川端康成笔下,父母复杂痛苦的内心活动被不断呈现,也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文中这样写道:“‘这可得谢谢啦……’那位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犹豫。最后,他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作者的匠心独具之处就在于父亲的“犹豫”:既送也不送。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变化就是这篇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缺少波澜,读者就会生厌。而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财主夫人的经过,使得本来简单而平淡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从而产生了无穷的魅力。情节越是曲折复杂,就越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变化历程。“换”的艺术也别具匠心。几次调换,写法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夫妻两人把大儿子送来,第二次是父亲带二儿子来换大儿子,第三次是母亲用女儿来换二儿子,第四次是“两口子”同来索回小女儿。而且每次换人的理由也不一样,最后一次是实质性理由:“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至亲至诚的爱。
“换”不仅在结构上有艺术魅力,在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方面也颇具艺术效果。川端康成擅长写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这篇小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读后却颇感跌宕起伏,其原因正是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波三折”的故事进程完全由心理活动不断引领,以让读者一口气读完并掩卷长叹、反复品味。细细品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领略主人公那足以让人情不能自已的感情历程,感受令人动情的内心的矛盾纠结,欣赏小说表现的人性之美,并接受美好情感的洗礼。
课文背后的故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我们读这篇小说,总觉得有一种哀怨的情调。故事最后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似乎是一个喜剧的结尾,但仍然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读者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读者也会祝愿他们能克服生活上的千难万险,健康而幸福地活着,这就是哀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