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732

[ 宁雪红 文选 ]   

道是“有声”却“无声”

◇ 宁雪红

  介绍·图景
   常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有文才,不得志。王籍“七岁能属文,及长好学,博涉有文气”。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
  
  晨光熹微的竹林里,我席地而坐,手捧书卷: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鸟声啁啾,曲径通幽。风清,云淡,潭澄,花艳。这样的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净若空。不由得想起宋代葛立方的一句话:“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恍惚间,我似乎尾随着诗人常建,款款走进这闻名已久的古寺。他像一位鹤发松姿的长者,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缓缓前行。放眼望去,林霭弥散,光影斑驳;山峦滴翠、流光溢彩;深潭碧绿,倒映山影。蹲下身子,凝视这澄澈的清波,涟漪微漾,我的心灵也变得如水般空明、纯净。周围,那么的阒寂,只听得悠然的晨钟声,似轻盈的纱幔,缥缈而来……
  掩卷,遐思。道是“有声”却“无声”。这样精妙绝伦的技法,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许是这座古寺的幽静与超然,让浑厚的钟声如此的清晰吧;也许是诗人心无纤尘的禅思、超然物外的理想,融合进了这看似沉重的钟声中,愈飘愈远……
  我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地吟诵。我已完全被诗人高简闲淡的风格、杳渺空灵的诗情所折服。
  徜徉于中国的浩瀚诗海中,能以动写静之诗人,绝非常建一人。
  杜甫用“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写春山之静。这位诗圣想来也是很寂寞的,想远足,想旅游,连一个伴都没有,只好到山里去找远离尘世的隐居者。
  王维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山涧之静:皎洁的冰轮从云层中探了出来,牛乳般柔滑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奏出悦耳的琴音,和着春天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将这座山林的幽静与闲适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是用“有声”衬“无声”啊!
  白居易用“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雪夜之静。深夜天空开出了洁白冰凉的繁花,越下越大,只听得清脆的折竹声,让人更觉得这大雪之夜的宁静与寒冷。
  贾岛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荒园之静。月下,一僧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门,“笃笃”之声惊动了“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
  释宗渭以“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写夜泊横塘之静,诗人在船上无眠,岸上不知是谁在吹着铁笛,清新的笛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内心越发的寂寞与孤单。
  这些诗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动写静。伐木声、鸟鸣声、折竹声、敲门声、吹笛声……这些看似嘈杂的声音,在特定的环境中,听起来是如此天然与纯净,仿若盛开于清水中的一枝青莲,开得自自然然、白白净净。遂忆起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写的一句话:“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那么,何谓以动写静?即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表现环境的“静”,讲究虚实相生,追求动静相谐,二者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中最典型的当数下面一首:
  
  入若耶溪
  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人王籍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到达云门山下,欣喜万分,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时而欢快地用船桨拍击溪水,时而欣赏青山的倒影在水中的变幻;时而细细聆听树林里的蝉鸣与鸟鸣。不知不觉间,已近黄昏。一束淡淡的斜阳洒在清澄如碧的溪水上,让人心生眷恋。我想,这时的王籍已完全陶醉在这空灵的大自然中,与这里的一水、一山、一蝉、一鸟为伴!
  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似桃源的意境,颈联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然而,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清静幽雅却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写蝉,写鸟,而且蝉在噪,鸟在鸣,这样的生意盎然,这样的自由快活,怎不令人留恋!
  此诗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流芳。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王籍诗的影响。如崔颢《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鱼跃鸟鸣,倒映山水,景物虽美,却再没王籍之诗精妙。后来王安石在《钟山绝句》(之一)中有另一番描写:“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溪涧无声,春风轻柔,一鸟不鸣,看似平静无语,却似一潭死水,在读者心中漾不起半点涟漪,留不下丝毫幽静之感,这不能不说是模仿的失败。
  以声写静,更显寂静。因有声,诗人笔下的世界变得愈加泰然。那是多么理想的世界啊,不论是常建,还是王籍,抑或是更多欢喜宁静、欢喜归隐的诗人。
  
  名家·名作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从南齐建寺到常建赋诗之时,破山寺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可算是一处古迹了。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是如实的记事写景。天刚蒙蒙亮,诗人便登上破山,来到了兴福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铺洒在寺内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心清目爽,诗兴随之而生。
  “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旁长满了翠竹的羊肠小径,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处。参差错落的禅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这一联写了竹林、小路、花木、禅房,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阳光,在草木山石间相互辉映,许多色彩斑斓的山鸟在花间枝头蹦跳着,鸣唱着,显得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令人羡慕。傍山丛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见底。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波纹。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进了诗人的身影。随着水波的颤动,诗人顿时生出一种了悟之感。此前积蓄萦绕在心头的无数尘俗杂想荡然无存,自己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了。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清净,只偶尔还能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此刻,诗人的心灵完全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安宁。
  通观全诗,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审美心理, 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诗歌中,常常是通过清净、恬淡,幽寒、旷远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寂寥、宁静、超尘脱俗的意境。常建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所题为佛寺禅院,所咏是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脱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
  (常振国)
  
  《入若耶溪》赏析
  王籍,作诗追慕谢灵运,有清新之感和警句之作。此诗写泛舟若耶溪的所见,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而有思归之念。
  “艅艎”是大船的意思。“泛泛”指船向前行随波荡漾之状,既写出了江水的宽阔,同时也表明诗人是去游赏山水,有任意飘荡的含义。“空水共悠悠”描写的是晴朗明净的天空与清澈见底的江水相互映衬,共同处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画面之中。与此相应,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与对大自然产生的空明感也同时表现出来,为后面的倦游思归做好了铺垫。
  “阴霞生远岫”说的是向北面眺望,远处的峰峦间升起片片云霞,写的是远景;“阳景逐回流”是诗人的南面所见,日影仿佛也在追逐着岸边倒流的水潮共同随着大船在逆流而行。这里写的是近景。诗人入若耶溪是沿溪上行,大船行进时岸边的水自然会倒流。诗人将远处的山景与近处的水景结合起来写,既表现出山水景色的层次感,同时又写出了阴霞的青色和日光照射水上的金色的明暗对比,从而增加了诗的画意。“生”字与“逐”字又化静景为动景,写出了山水的生命韵律。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动写静,以蝉的鼓噪声和鸟的鸣叫声来反衬山林的幽静。诗人将山林的幽静置于蝉、鸟的喧动之中,动中见静,在静的呈现中又使山林充满了生气,从而使大自然变得更为幽美可亲。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因景而生出的归意。“倦游”并非指游览,而是指常年在外做官的宦游。这种因游览山水自然景色而最后点出归隐的感情结构模式,自谢灵运以来几成南朝诗歌的创作套式,这一方面是王籍沿袭了这种套式,另一方面也因为时代的动乱,官场的险恶难测,在游览放松之后自然也会产生这种归隐的念头。
  (蒋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