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724

[ 路秀云 文选 ]   

“四注意”做好语句衔接题

◇ 路秀云

  一、注意主语一致
  在一个语段中,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要求后面连带的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主语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
  【例1】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好的一项是(   )
  A.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过也没见过。
  B.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分析】B句中前一句的主语是“他们”,后一句的主语是“这些活”,前后不统一,衔接不畅,故选A不选B。
  【例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围古松苍翠,石栏环卫,庄严古朴,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即陷害岳飞的臭名昭著的奸佞秦桧夫妇等人。
  【分析】画线句的主语是“四个铁铸人像”,而前一句的主语为“岳飞的墓”,这就转换了前一句的主语,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性,所以应调整为“墓门两侧置四个铁铸人像”。
  二、注意格式统一
  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统一。这样,既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
  【例3】除夕之夜。爆竹声声,礼花盛开,        。整个山村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A. 欢声笑语,热气腾腾 B. 热闹非凡,喜笑吟吟
  C. 笑语盈门,彩灯高挂 D. 欢声阵阵,笑语盈门
  【分析】从给出的文字看,“爆竹声声,礼花盛开”这两个短语的结构特点,应是我们判断选项的标准。四个选项中与这两个短语结构最协调的应是D。
  【例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整齐匀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分析】画线的五个短语,都是“修饰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但格式各异。修饰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中心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为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各短语应全都组合成以动词为修饰语、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将五个短语重新进行组合成为:“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三、注意逻辑事理
  无论是叙事、说明还是论述,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否则必然会影响语句的连贯性,衔接不自然。
  【例5】下列语句排序,最适当的是(   )
  ① 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适时跳起来把虫子吃掉。
  ② 说到青蛙捉虫的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
  ③ 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
  ④ 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
  ⑤ 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黏的液体。
  ⑥ 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
  ⑦ 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几乎看不见。
  A. ①⑦④⑤⑥③②     B. ②⑤⑥③⑦①④
  C. ②①⑦④⑥⑤③     D. ⑤⑥③⑦①④②
  【分析】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以青蛙的舌头和眼睛为说明对象。通过总体把握,可知该语段的说明顺序是总(②)——分(①③④⑤⑥⑦);分的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即舌头说明(③⑤⑥)和眼睛说明(①④⑦)。按照由构造到功能的逻辑顺序,舌头说明部分排序应为⑤⑥③,⑥中的“也”暗示⑥应排在⑤之后;眼睛说明部分排序应为⑦①④(①与④按由“动”到“静“的顺序排列),故应选B。
  【例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语意通畅。
  党的干部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作风,强化宗旨意识,①解民忧,②带民富,③知民情,④以实实在在的业绩,⑤以务实求真的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分析】从逻辑事理来讲,只有“知民情”,才能“解民忧”,进而才能“带民富”;“务实求真的作风”,是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语序应调整为:③①②⑤④。
  四、注意综合运用
  【例7】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 ②④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分析】有些语句衔接题句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或以时间的推移为序,或以观察的角度为序,也可以按景物的远近高低为序。同一个思维层次的句子,必须按照一个合理的顺序排列,这样语言才连贯。就本题而言,首先是“听到”信息,才会做出反应,排除A、B两项,另①安排在最后才能和原句后面的意思衔接得上,故应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