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464

[ 赵功 文选 ]   

优美的田园,诗意的生活

◇ 赵功

  介绍·图景
  陶渊明(约365~427)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孟浩然(约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他曾隐居鹿门山。
  
  品味·解读
  青山绿水,碧野蓝天,沿着乡间小路,进入农庄,成片绿油油的农田……当你置身其间,一望无际、生机盎然的田园绿色让人精神百倍,优美的田园风光洗尽尘世的浮华,洗出内心的平和、恬淡,洗出悠然、淡泊的心境。陶渊明先生以淡雅的笔调将古老的田园描绘得清新优美、宁静祥和,令人神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躬耕田园,享受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以欢歌笑语和愉悦的心情感受着田园生活。诗人在《归园田居》(其三)中描画了一幅和谐温馨的月夜图:一位农夫在忙了一整天后,月亮跟随着自己,月光洒满了回家的路,农夫索性把月光带回家,让这份明净与澄澈永驻心间。虽然毫无收获,但没有抱怨,因为劳动已给他的精神带来了放松与愉悦。
  一整天的锄草劳动,对于做过官的知识分子而言是辛苦的。可是诗中写得极其平淡,只用“晨兴”二字概括了一天的劳作,而且用“带月荷锄归”等句描绘了归途的情景。这种恬美的田园夜景,表露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诗人回归田园,重拾笔杆,将浓浓墨香融入自然,抒写“悠然见南山”的清雅,心境升华的澄澈明净。远离仕途,他换了一种生存状态,活出了一个真正的陶渊明,一个纯粹的诗人陶渊明。躬耕田园的艰辛他懂,行走在南亩的田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换来的却是“草盛豆苗稀”,但他不会后悔。身体的劳累、生活的拮据算得了什么,最终被他升华成一篇篇诗作。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避难所,是乱世中的精神家园!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也透出浓浓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写了一次平常的农家做客的经历。农家不过是一片场圃,遍地桑麻,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个和平宁静的天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平淡,朴实,自然,随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近处的村庄绿树环抱,远处的青山座座相连,幽美开阔,让人心情愉悦。“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外是打谷场和菜园,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田园风光。一个普通的村庄,一次简单的招待,却被诗人表现得如此富有诗意,一股田园的清新风味扑面而来。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新鲜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生命的皈依,终于将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和名利得失全部忘掉,甚至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抛开。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力量。
  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写景不能离情,既要写出景物的形态,又要写出它的内在神韵,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情藏景中,景情并茂。
  “田园诗派”的诗人以菊的姿态,活得舒展而自在,他们的诗文为归隐文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从此,田园多了一位位躬耕诗人,历史多了一个个灵性歌者。 他们渴求与自然达成和谐,在自然纯美的环境中实现天人合一。用纯净的自然洗涤内心的污浊,还心灵一片净土。
  田园诗人居住在诗意的土地上,编织着自己美好的童话和纯真的梦想,追求着心灵自由的生活状态和一种清明的政治理想,尽显古代文人特有的文化品格。
  徜徉于如画的田园诗中,尽情享受着诗境的美丽宁静,感受着徐徐吹来的清风,呼吸着田园清新的空气,体会着诗意的躬耕生活,我们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名家·名作
  《归园田居》赏析
  开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用语平淡自然,像是一个农夫在娓娓叙述,在这一片“南山田垄”的境界中,流淌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涓涓情味。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远离尘世、宁静醇美的理想天地。
  “晨兴理荒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山原野的田园耕耘图。在一片草儿茂盛、豆苗稀疏的田园上,有一个弯腰弓背、手持锄头的身影闪现,施肥除虫铲杂草,好让娇嫩的豆苗茁壮成长。“带月荷锄归”,勾画出一幅南山原野的月下归耘图。月儿悬空,挥洒银光,羊肠小路,杂草丛生,露珠闪烁,有一个肩扛锄头裤脚湿透的人在艰辛劳作之后,伴着欢快的脚步归来。虽然劳动早出晚归,身子疲惫,但满怀憧憬,心情是舒畅的,脚步是轻松的。尤其是有明月作伴,月光把满身疲惫消融,随之而来的是几多欢愉,几多幸福。
  诗中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在诗人看来这种艰辛是一种快乐,因为他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就是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吴劭斌)
  
  《过故人庄》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书写朴实,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在古代,“鸡黍”是农家最好的菜饭,故人用以招待诗人,说明对他极为热情,同时也表明二人志趣相投。
  颔联紧承首联,诗人来到了村边,先看到近处绿树环绕,田家在即;然后放眼远望,青山横亘城外。从诗中描写看,这个村庄似乎被绿树和青山隔绝了。诗人用一“合”字,写出了它的封闭性,村口绿树成荫,株株相连,外人几乎要“疑无路”了。而着一“斜”字,则把青山写活了,它蜿蜒起伏,向远方伸展。这样的环境,当是隐者的理想居处。
  诗人到了田家,看见“故人”,自然免不了一番寒暄,但都没有写,而只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因为诗人是隐者,他最关心的是农事。诗人见了老朋友,打开天窗说亮话,只谈农事,不涉俗念。这不仅赞扬了主人的隐逸志趣,而且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诗人与故人谈得很投机,余兴未尽,于是又约定了下一次相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与故人早早约定重阳共同赏菊,表示二人感情融洽,似乎还有仰慕之意。
  综上所析,这首诗通过诗人应邀至田家做客,描写了农村特有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