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514

[ 于漪 文选 ]   

我们当年的语文课

◇ 于漪

  语丝
  编者按:《语丝》是20世纪初期由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16位著名文人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期刊。“语丝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纵情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个小栏目取名“语丝”也正是源于此。这里的文字都力求新颖而有创意、优美而能发人深思。
  
  法国人说法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英国人说莎士比亚写出了最动人的十四行诗,而中国人认为中文才是最美的文字。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始于语言文字,是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大好河山的秀丽,也是文字告诉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沧桑。我们爱我们的语言文字,始于语文课,我们喜欢老师朗诵美文时陶醉的神态,喜欢老师讲授古诗词时的慷慨激昂,更喜欢事事畅快表达后的快乐。于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她为我们描述的她学生时代的语文课,让我们心向往之。语文课真的很有趣,中文真的很美!
  
  
  我们高中的国文老师教古文是在课堂上大声朗诵的。记得老师教李后主的《浪淘沙》时,书放在讲台上,根本未翻开,他边解释边朗诵,“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老师对教材熟极了,朗诵得出神入化,把亡国之君在词意中蕴含的婉转、凄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教完,我们也就背了出来。
  最难忘的是老师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情景。老师讲着、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令人揪心;讲述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我们跟随着老师朗读、吟诵、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装进胸中,国家社稷装进心中。课后,大家仍激动不已。星期日,三五个同学结伴,奔赴北固山,登上北固亭,面对滔滔江水,大声背诵“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充盈胸际,人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豪气冲霄汉。
  老师训练我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是严格的。他不准我们抄袭作文,作文必须当堂完成。写前必须打腹稿,写什么,怎么写,先想想清楚,不可想一句,写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先有总体构思。写好以后可以在上面修改,但要有规矩,不可乱涂乱画,弄得像个大花脸。两周一次作文,不得拖拉。开始,我们都觉得老师过分严格,心里不是滋味,但几年持之以恒地训练下来,笔不涩,肠不枯,下笔成文,至今仍受益不尽。老师虽严格,但并不 “神圣不可侵犯”,师生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
  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有个男同学恶作剧,课前竟偷偷地把我的凳子搬走,我就只好站着写。那次是自由命题,于是我针对这件事大发议论。其实事属鸡虫得失,而那时,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意气,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文思,笔端汩汩滔滔,写下一篇类似“檄文”的东西。写好一看,觉得不妙,觉得老师要责怪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大为欣赏,在文后批上一大段,至今还记得这样几句:“……于生失座,成此佳作,遂使孟嘉落帽韵事不专于前矣!”
  我高兴万分,老师竟然诙谐地把我与文人孟嘉落帽韵事并提,从此,写作兴趣陡增。老师批改作文,眉批点到要害,总批不仅评文章的得失,更是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作文簿发下来,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而是首先看老师批语写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地评文,学生就会感到有些失落。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老师不大讲究教学方法,但是他们人品好,有学问,我们做学生的都佩服他们。我们的老师一人一个样,有的语言精练,逻辑性强;有的声情并茂,一旦进入角色,达到忘我境地;有的严肃,不苟言笑;有的温和,春风化雨。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学生,兢兢业业,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