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同学写作时常有如下困惑:拿到作文题,脑子一片空白,平时积累的材料好像都用不上;要么写来写去就那些材料内容,生搬硬套,写烦了;以前觉得写作文还有些感觉,现在反而摸不着门儿了;连记叙文都不知道怎样写,更别说议论文散文了;到底怎样才能写就出彩的记叙文?
下面是一篇以“早”为题的优秀记叙文,仔细阅读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早
今天又是以凛冽的寒风奏响黎明的。
我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不用担心迟到的事,因为妈妈总会在每天早晨的同一时间将我唤醒。
客厅里只有指针在吃力地轮回转动,这样的回声在这个寒冷的早晨会持续多久呢?
我是醒着的,但我已熟悉了妈妈那低低的呼唤,我就以这样的期待守候着。
时间快到了吧?但天色依旧黑沉沉的。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躺得有些不安稳了,可窗外那漆黑的幕布给了我足够的安慰。
“也许,时间还早吧!”我没有再多去想,被窝还是暖暖的,连房间里的空气也是暖暖的。
我又有些按捺不住了,今天的时间怎么像是停滞了一般。早晨的呼唤迟迟在这黑雾中酝酿。
忽然,一声声细碎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沉寂。是她,我故意闭上眼睛。她进来了,她的呼吸是断断续续的。她来到了我的身旁,可这样之后又是一片寂静,我屏住呼吸想听到这期盼已久的呼唤。
果然,一会儿就有呼唤,声音是那样熟悉,温柔地流淌在这个早晨的眼眸里。这一声低浅的呼唤拂去了我所有的睡意,我兴奋极了,好想再多听几遍,我假装还在沉睡,妈妈一边呼唤,一边用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我额前的头发。
我睁开眼睛——她怎么如此憔悴,她的脸没有声音那般温柔,她见我醒来脸上又洋溢起温暖的笑容。
我起床后,她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早餐已经备好。棉袄已经放在我的书包旁边,房间里有一种感动在蔓延。
我静静地走动,仿佛看到这十几年的每天早晨一位母亲忙碌的身影,这样的身影成了她每天早晨的节奏。
我轻轻合上门,推开那隔开冰雪的大门,惊讶地站在门口许久,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了——一夜的大雪为何却躲在门旁很远的地方?门前为何有一条延伸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载着一位母亲那暖暖的爱。
早晨的寒风丝毫侵入不了我那颗暖暖的心,回头,楼上那盏熟悉的灯火融化了这个早晨所有的寒冷。
这篇文章能把身边小事写得如此细腻动人,实属难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似能得到这样的启迪:
1. 写身边事,说平常理
不少同学写作文爱求新奇,想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其实越是大家越注意并善于从身边入手,从小处入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凡人小事,皆入文章,具成华章。鲁迅有经典小说《一件小事》。在这一件小事里,北京,清晨,胡同,“我”和黄包车夫,倒地的老妇女;车夫的搀扶与歉疚,我的不解与抱怨;车夫的朴实与真诚,我的自私与冷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印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所有的这一切在读者心中不断蕴蓄发酵并最终成为永恒!明代古文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不着连篇累牍地举例子,用不着条分缕析地分析,只要去读一读这些作品,你就很容易找到作文的不二法门。
然而,翻翻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张口闭口“古今名人”,闭口张口“感动中国”,抬头构思“哲思故事”,俯首写作“人生寓言”。当然,这其中不乏慷慨陈词之作、文采斐然之篇,可无论怎么看都不像学生的作文,那种盘古开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囊括四海的写法,怎么看都像在替他人立言,并不能显示自己胸怀的博大,表现自己思想的深刻!
上面那篇作文盘古开天、古今中外了吗?没有!天南海北、囊括四海了吗?没有!那篇文章只是叙写一个特定的早晨:妈妈早起,为“我”扫雪,为“我”做早餐,唤“我”起床。这些本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小事,很平凡、很普通,但作者却能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情感浓郁真挚。内容虽平凡无奇,却充满关爱与呵护、虔诚与温情;语言虽平实朴素,却洋溢着诗意,极具感染力,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中学生朋友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用双眼去寻找生活之美,用真情去锤炼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开了实事,一切都显得空虚和浮泛,离开了真情,一切都显得矫揉造作。
2. 眼中有人,笔下有情
平淡的生活如何写出精彩的记叙文?那就得把人物形象写得真实动人,写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或个性品格,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甚至要努力探寻人物性格品格的形成原因,同时对人物倾注自己的真挚情感,这样才可能“写一个人换一副笔墨”,文章以“述志为本”。“广义的美的对立面,或者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在美学领域中,没有丑的对象,只有丑的感情,而在丑的感情中,冷漠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丑。从这个意义上讲,若想写出精彩的人物,我们要做的就是眼中有人,心中有情,才有可能写得生动,写出神韵。
上文那篇习作以“我”早起活动过程的视角转换和情感发展次第展开三个场景——卧室、客厅(餐厅)、门外,寒暖对照贯穿始终。暖暖的爱意,都体现在妈妈的早起早为中,母子情深,都渗透在三个场景中。母亲无声地感染着“我”,深深地感动着“我”,进而引起“我”内心一系列感情的波动,引发“我”对十几年来的回忆,作者的情感的蕴蓄与发展水到渠成,自然流动,作者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完成作品主旨意蕴的营造,内涵彰显有节奏,情感表现有附着,实为难得。
3. 以景传情,细节渲染
王国维认为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在平时的写作中,类似的差异也很常见。同样的素材,在有些同学那里就像数学公式,有一说一,直来直往,把事情干巴巴说完就算完成任务,文章单薄干瘪,读来索然无味,而在会写作的同学笔下,他们会对景物环境、动作细节充分描写,反复渲染,用诗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抓住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最终让读者深深迷醉其中。如果一篇记叙文、散文,没有诗化或情绪化的语言,那这篇文章几乎就是失败的。难怪清人王夫之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写母亲进卧室的时候“一声声细碎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沉寂” “她的呼吸是断断续续的”,呼唤我的时候“声音是那样熟悉,温柔地流淌在这个早晨的眼眸里”,以至于我“我假装还在沉睡”“妈妈一边呼唤着,一边用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我额前的头发”,见我醒来时“脸上又洋溢起温暖的笑容”。如此细致近于反复的描写,不断渲染,在充满诗意和温情的文字中传递出一份感人至深的真情,也为文末“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条小路因爱而成为最动人的风景,也成了读者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还有“我”起床后的早餐、书包旁边的棉袄、母亲为“我”劳碌的身影……这些精心营造的感人细节皆让读者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