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素材作文十分重要。有些同学使用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编硬造;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需要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
一、 借题发挥法
【技巧指津】
所谓借题发挥是指在作文中以某个材料为引子,然后由此引申出新观点,表达出新主题。看似在谈论材料中的话题,实际谈论另一个话题。借题发挥包括正向发挥和反向发挥,借助已有的材料或顺水推舟或反向联想说明自己的观点。它可以借物影射、借古喻今,最明显的特点是:(1) 巧妙解释与恰当拓展;(2) 使用借代、双关、曲解等修辞;(3) 表达婉转但不晦涩,最好有一点幽默感。如老舍《茶馆》中有关“改良”“越改越凉”“穿一条裤子的交情”等段落,郭沫若的《黄钟与瓦釜》也是借题发挥的佳作。运用借题发挥的方法使用作文素材,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借题发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具体写作时,既要注意通过材料挖掘出新主题,同时对新主题的发挥也要合情合理。
(2) 借题发挥最重要的是要选好“题”,这个“题”要有发挥的余地。一般来说,具备这一条件的“题”在阅读和生活中都会出现。所以平常要留心观察,细心积累。
(3) 注意借题发挥与讽喻现实的区别。讽喻现实是虚拟故事来说道理,借题发挥是实有其事却另有看法。
【素材呈现】
投棋勿逼
《棋经十三篇》云:“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说到下棋,脉络多做作力气疏散,气力疏散则难于救活。投子不要迫近,过于逼近,便会造成对手厚实而我方单薄的局势。单薄就轻易遭遇攻击,厚实就难以翻开缺口。就地取材,不要过于拘泥。”
【素材运用】
存余之道
上海一考生
《棋经十三篇》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意即行棋时排兵布阵,每招每式,都需留有余地,若步步紧逼,只会使自己后防空虚,最终陷入被动局面。此乃中国象棋棋理之精微幽处,其实,这样的道理也点点滴滴渗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河西走廊横卧在我国的大西部,那里曾经有着茂密的森林,自然界许许多多美好生灵都栖居于此。然而,人类的脚步践踏了这里的宁静。我们成群成片地将那绿的使者腰斩,我们无所不用其极地将那里的动物居民一网打尽。终于,浓郁的绿色在地图上渐渐淡去,圣灵的气息日渐衰微。现在,那里诗画般的景象早已烟消云散,没有青草绿树,飞鸟走兽,有的只是断壁残垣,飞沙漫天。
背离了存余之道,我们向自然欠下了累累孽债——血与泪的事实告诉我们,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在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在索取的同时注意存留,方能使我们的子孙与自然长久和谐共处。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不仅在自然开发与利用上应该恪守“存余之道”,在人类的精神修养与锻造上,我们也同样能体会到“存余之道”的大用。古印度的苦行僧,为求心中的淡泊宁静,了无牵挂,极行禁欲主义,断绝饮食,枯坐息思,结果修道未成,自己反倒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其实,理性沉思是建立在感性欲求之上的,人的精神是欲求的深化与升华,物质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精神升华的重要助力。相反,完完全全断绝官能需求,理性的参悟也会趋向于抽象与玄虚。凡事贵在中庸,过犹不及,在清心寡欲的同时,留有对物质需求的一线余地,方是修身养性的正道。
人的心灵与成功之间,其实也应该留有距离。我们寒窗十年,终日埋首陈编,汲汲营营,心里装满对成功的渴望,会使我们忽略旅途中许多曼妙光景,终难参悟学海的奥义。让自己的心与成功之间存留一段空白吧,尽情欣赏沿途美景,抚摸生命的波澜起伏,对成功的渴望,才能永远装在心中。
存余之道,盛衰之理,不可不察也。
【点评】
这篇文章,从《棋经十三篇》中的一句话入手借题发挥,引出“存余之道”并以之统领全篇,强调做人做事“贵在中庸”,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这一观点,理性而辩证。作者从中国象棋的“棋理”说起,联想到河西走廊的日渐衰微,从自然的开发到人类精神的修养与锻造,最后谈及人的心灵需求,从外及内,由浅入深,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借题发挥的层次性。
二、 套用仿拟法
【技巧指津】
针对一些有特色的理性素材,我们可以采用套用仿拟法,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推演出新的观点或主张,从而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从形式上看,这些方式虽然是一种套用仿拟,但从内容上看,却具有新的意味,往往能平中见奇,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运用“套用仿拟法”要注意三点:一是形似,就是要以原来的语句形式为基础,不能丢开它任意改变;二是神似,就是要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三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或主张有新的阐述或拓展。
【素材呈现】
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素材运用】
取舍三境界(节选)
辽宁一考生
看到托尼的三个故事,我想到王国维有关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名言,认识到取舍也有三种境界。
取舍的第一种境界,只取不舍。面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利益时,往往只关注着它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诱惑,而不考虑它周围一切相关的制约与局限。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大都忘记自己手中“舍”的权利,只是在意究竟能取得多少,一心抱着被放大的贪念,使自己被无限膨胀的欲望包裹得越来越紧,甚至越陷越深……
取舍的第二种境界,我将它称为舍大取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有谁能够舍弃最好的、最多的、最完美的东西,退而求其次?但把他们视为拥有更高一层的境界,则是因为在这个层次当中,人们比较懂得衡量自己的目前状况,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选择自己能取得的较好效果,放弃最好的但却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物,在取舍之间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用理性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住,以此得到回报。就像托尼搬不动大筐水果的时候,退而择取小筐水果,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舍大取小,这种境界是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能够达到的。
取舍的第三种境界,则是先舍后取。处于这一层次的人们,面对事物时,能冷静对待,通过对事物表面的感性分析达到对事物深层次的本质认识。这类人处理事件时,可能在初始阶段没有什么“取”的成果,或者只有冰山一角式的些许收获,甚至还会不惜成本反向投入,使自己付出一些代价。例如海尔公司在创业初期,生产了一批不合格的冰箱,是欺骗消费者继续销售赚取利润,还是降价销售收回成本,甚至是宁愿血本无归就地销毁?海尔总裁张瑞敏选择了亏本,果断下令砸毁所有不合格冰箱。表面看来,海尔公司是做了亏本生意,但是他们这种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赢得了万千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赖,最终使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这种舍弃当前的短期利益并能运用高远的眼光获取长期的利益,才是真正达到智者境界的取舍。
【点评】
作者写作时,根据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名言,采用套用仿拟的方法,推演出“取舍三境界”,构思巧妙,层次清晰。行文中作者巧妙铺设“三”这个线索,具体阐述了三种取舍的精髓,这种有统有分的行文布局,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
以上只是高考作文中几种常见的素材运用技法,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进行选择或创新。素材看起来是“死”的,实际是“活”的,只要善于运用,素材被“点石成金”,文章便会散发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