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752

[ 徐子悦 文选 ]   

心中的桃花源

◇ 徐子悦

  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陶潜笔下迷路的渔人,在那成片成片绯红的桃花间跌跌撞撞地走着,像是做着一个遥远而缥缈绯红的梦。直到拨开重重羁绊的繁枝,来到一切的源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和点缀其间的宁静村庄,那是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生我养我的故园。
  我生在江南,但却不曾真正感受过那种幽幽深巷中逢着一位丁香女郎般的百转柔肠。我出生在江南的乡间,就在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浪里。无论在什么地方,土地都是温暖而残酷的,它最能吃人的汗水,也最能给人依靠。江南的水样温柔可以给这片土地打上一个极富文艺气息的浪漫标签,却变不了田野和农家人骨子里那样质朴和原始的真实。
  小时候,常常坐在田埂上看着奶奶在田间劳作。她弯腰挥动着收割的镰刀,就像一只在金色浪海中时隐时现的小船。而当她站起身来,用沾着泥土的手缕一缕额前的头发,微风将她宽大的衣衫轻轻吹起时,我真的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看的女人。她的手上布满深深浅浅的褶皱,那是半个世纪的辛苦劳作和拉扯大两个儿子给她留下的印迹,然而她的脸庞依然是光洁润泽的,甚至还透着年轻人的红润和朝气。那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只洁白高贵的鹤。
  赛珍珠曾经这样写过中国农民,她说:“他们是最接近大地的人。”的确是这样,农家人的生活与土地,与自然的联系是如此密切,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我记得小时候家中厅堂里有个燕子窝,每年春天都会有一对燕子入住,然后生下一窝喧闹的小燕子。白天的时候,老燕子从前门飞出,后门飞回,不断地从田野菜地抓回新长出来的青虫,喂进那一张张永不满足的小嘴中。燕子一家给这栋老旧的房子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和喜悦,同时也带来了充沛的草屑和粪便。奶奶却不以为意,每天为它们清扫,乐此不疲。燕子是一种很有人情味的动物,它们认准一户人家,每年都来做客,并和这户人家结下深厚的情谊。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那是上天的馈赠,一种淡淡的暖暖的值得珍藏于心的人文情怀。
  而如今,一条高高架起的铁路穿过了我生长的村庄,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带走了一种生活。小时候总想着要飞越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而当愿望真的达成时,心中却是说不出的怅然若失。用着煤气灶却时时想起往土灶里添木柴的乐趣,捧着精美的印花餐具却更思念那刻着自家姓氏的瓷碗粗糙的手感,再也看不见奶奶在稻浪中油画般的美丽,再也寻不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怀。这一刻,我真的成了陶潜笔下的渔人,在桃花源中度过了童话般的美好时光,一旦走出去,那种美好已经无处可寻。
  桃花源是心中一个很近也很远的梦,它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它令人惆怅却并不感伤,因为我的心中已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无论时光如何淌洗,它将始终为我留存着故园的温度,待疲惫时,心可缓缓归矣。
  
  起笔不凡,写“我”像陶潜笔下的渔人,在迷途中寻觅。既暗合题目,又定下感情的基调。读者不禁会问:作者寻觅什么?
  第二节交代故园的地理位置和对故乡的印象,语言很有表现力。只是对家乡的美丽景色描绘得太少。
  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描画出奶奶的勤劳、从容和对生活的热爱。画面感很强,但还可以略写其他人和事。
  引用赛珍珠的话,既承上启下,又深化文章内涵。
  对农家燕子着力描写,是精彩之处,家乡的和谐、宁静和温馨之美自然而出。
  首尾呼应,间接回答了开头读者的疑问,点明主旨。
  
  评奖者说
  作者像个摄影师,穿透时空,将一幅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作者又像个行吟于乡间小路的诗人,寻寻觅觅,抒写着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这里有对奶奶的怀念,有对传统农村生活的向往,有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本文的语言很美,充满表现力,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结构上,开头说在寻觅着心中的梦;主体部分共三段,分别是对故乡的景色、逝去的奶奶和在梁间呢喃的燕子的美好回忆;第五节把镜头对准今天的故乡,既写进步也写美好的消失,构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回应开头,点出这个既很近又很远、既真实又虚幻的“梦”的内涵,点出这个故园已经成为心中的一种寄托和美好回忆。全文虚实结合,写景加上抒情议论,让文章显得浑然天成。
  本文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内容还略显单薄,第二节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较少,对人物的回忆不应只限于奶奶,还可加上儿时的伙伴等,当然要注意详略和点面结合;二是语言还不够清新自然,略有雕琢的痕迹。
  (旁批及点评 特级教师、省级决赛评委胡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