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讲解
诗歌意象应该包括景物意象、物件意象、人物意象三类。限于篇幅,鉴于景物意象在高考命题中比例较大与解题方法便于迁移的特点,本文所讲意象即指景物意象。这类意象题的解答,与其他阅读题一样,都应该通读全篇,理解大意,仔细审题,弄清指向;注意标题、作者、语境(上下文)、注释等要素。当然,也有其个性特点,下面分四类八方面予以解说。
1. 意象排查与意象筛选
意象排查,要求排查出题目要求的所有意象;意象筛选,则要求在排查出全部意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筛选出特定意象。两种题型的解答,虽然难度不大,但都要认真细心。
夜坐[宋]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题干要求找出诗中秋天的景致,不妨依次排查。首句写“月明”;次句写夜气因“霜”“先清”,但尚未有霜;最后两句写梧桐“迎风”振叶“尚有声”。答案可为:这首诗写了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等景致。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宋]林 逋
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① 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② 底处:何处;③ 枰:棋盘;④ 葑上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不颠覆的架田。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看,这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其实属于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中“描写”一词表明应排查的意象是有限制的,是需要筛选的,它不包含“描写”以外的意象。标题意思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描写所望见的风景”,首句“凭阑”只是叙述的意象;次句交代观望地点,其中“山”“塔”“阁”不是“描写”的意象。最后两句是想象,其中“庐近”“雪天”也不是“描写”的意象。答案应在中间两联中。“阴沉画轴”“零落棋枰”都是比喻体,分别用来描摹“林间寺”“葑上田”;“秋景”是叙述的意象;“独鸟”“夕阳”“寒烟”是描写的意象。所以,答案为:诗中描写了林间寺(古寺)、葑上田(架田)、独鸟、夕阳、寒烟等意象。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 ①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乍看是一道意象筛选题,因为题干问“描写了……哪些活动”;其实,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都在“描写”素蝶,最后两句是它的心理活动,所以,这仍是一道意象排查题。尽管全诗只有素蝶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象的活动构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若根据题干中“活动”一词,抓住“随”“绕”“避”“隐”“映”“争起”“归”“出没”“飞”“幸勿谢”“欲相依”等词语来排查,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诗中所写的素蝶活动: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来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所以期望百花、嘉树不能凋谢,留作自己依靠。
2. 特点细析与特点概括
特点细析,要求详细分析意象的具体特点,比如“竹子”“月亮”“梅花”等意象的一系列特点。特点概括,则要求在详细分析意象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概括出意象的本质特点。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中“哪些特点”表明特点不止一个,需要详细分析方可得知。首句写海棠在春风中的袅袅动态与在春光中的光彩艳丽,次句写海棠在春风中香气阵阵及其在月色下的朦胧情景。再联想下文,后两句“恐”“花睡去”,用“高烛照红妆”表现惜海棠美貌,可知前两句系颂海棠之美。答案为: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
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这首诗中,“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是一道意象特点细析题。题干出示一个句子,竟未需要细析其特点。先弄清此句内容,即春光在一个瞬间涌到屋内来了。联系上句“雨过晓开帘”可知,有人打开了窗帘,为本句“一时放春入”提供了条件;再联系题目“延绿轩”(“延请绿色的屋子”)与开头两句可知,此处系“一时放春入”的环境。再结合题目中“情景”之“情”,应有诗人感情在其中。所以,这句诗的特点有“春光浓郁”“扑面而来”“令人欣喜”,答案只要综合这三点即可。
《汉宫秋》选段[元]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特点概括题。从题干“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可知概括的两个方面。而概括以分析为条件,所以,应该在仔细分析特点的基础上向着这两个方面概括。全段中“迥野”“河梁”“穷荒”既表明“情景”是心中“所想”的塞外风光,又显示其旷远悲凉。而草“添黄”,兔“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进一步表明是想象中的深秋塞外风光;“伤心辞汉主”“从入穷荒”点明旷远悲凉。“返咸阳”“过宫墙”则是眼前“所见”的王宫景象,而“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蜇”等突出了秋夜王宫的凄清阴冷景象。将这些情景的特点概括起来,答案为: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与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3. 具体描摹与情意揭示
具体描摹,是把意象的具体情形描述出来,有点像“唐诗素描”;情意揭示,是把意象寄托的涵义或感情揭示出来。具体描摹是阅读诗歌的起点,因为阅读诗歌先要进入具体的形象世界;情意揭示是阅读诗歌的终点,因为阅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 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 累:无罪被迫而死;③ 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具体描摹题。根据题干“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应该依次“素描”上阕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四句不是景色,只是叙述“我”的行程,不在“素描”之内。上阕后五句才是景色,把它们改写为散文即可得出答案: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天际。
送人归京师① [南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 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寓意揭示题。要揭示诗中“子规”的含义有两个渠道,一是联系“子规”的固定寓意,二是结合诗歌的主题。“子规”谐音“子归”,固定意义为盼望儿女归来。全诗主题由结尾的诗眼“愁”字提示,因故园惨遭兵祸有家难回。答案应为:思念故土但有家难归。
4. 作用分析与描写欣赏
作用分析,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所起的结构作用与表达作用;描写欣赏,是赏析意象及其描写的方法。前者,意象处在主体位置,即它“做”了些什么事;后者,意象处在客体位置,即它被其他要素“做”或“表现”得如何。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阅读这首小令,请分析词中“孤灯”这一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作用分析题。单看题干中问“孤灯”的作用,尽可能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考虑。从“孤灯”意象本身看,有“孤独”“孤苦”之意。从它所处的三个句子看,虽“更深人去寂静”,但“孤灯相映”,反衬之中暗示主人夜不能寐,孤单之极。再看后面两句酒醒而“如何消夜”,明确表示一人独处深夜难眠。答案为:“孤灯”象征主人公孤单寂寞,同时也反衬他彻夜难眠的情形。
夜 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夜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意象描写欣赏题。“手法”本来范围较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等。但题干限制在“描写”范围内,答题应从描写角度考虑。那么“夜雪”这一意象是怎么描写的呢?从诗中“讶”“见”“闻”等动词,依次可知是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写“夜雪”的。而这些都不是直接写“夜雪”,即便是“见”,只是见到“窗户明”,所以是侧面描写。答案为:诗歌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出夜雪的特点。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鹧鸪天[南宋]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 玉瀣:美酒;② 黄庭:道家经典;③ 元:同“原”。
1.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虚 堂 [宋]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3.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 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3. 首句用草虫鸣之动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虚”字语涉双关,一是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是诗人心灵的孤寂。
4. 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作者写夜半更深的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