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讲解
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通常“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命题通常包括“文言断句”“内容简析”“文化常识”三题。
(一) 文言断句题解答方法
首先,通读文段,整体理解。然后,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对于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下一步推敲斟酌。无论是整体理解,还是难点推敲,都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注意人物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为标志。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几方进行断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本段有三次讲话,句子中间两个讲话人(“良”“沛公”)之前须断开,故三个“曰”应全部断开。
2. 注意虚词位置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焉”“惟”“斯”)的前面与句尾语气词,如“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处于句子之中的虚词(如“于”“为”“则”“而”“以”)要看具体情况,除了分句开头一般不要断开。还有一些复音虚词(主要是关联性词语)也是断句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然则”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本段中置于句末的虚词依次为“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是“夫”,分句句首的依次为“以”“则”“则”“而”“而”“故”。全段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虚词位置一次性解决。
3. 注意修辞格式文言文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顶真、对称、反复等。断句时,不妨借助这样的修辞手法。
(1) “顶真”两词不能相连,中间应断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个“相如”“秦王”“左右”,分别都要断开。
(2) “对称”两句的结尾处与复杂对称句中间相应的分句之处,都应断开。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其中“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与“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是复杂对称,“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是简单对称。前者两大句与中间两分句都应断开。另外文言文中的四六句也是这样的复杂对称句,也应照此断句。
(3) “反复”句的结尾处须断开。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个三句子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同小异,仍属于反复句,其结尾处都要断开。
4. 注意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 判断句“……者,……也”的“者”“也”之后一般都要断开。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另用表示或帮助判断的词(如“为、乃、即、则”)判断句,其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的分野处与结尾处,一般都要断开。
(2) 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的尾部,也应该断开。
(3) 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句子的结尾处,也要断开。
5. 注意文化常识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如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借助语境与语法也会帮助我们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时间“汉六年正月”处应断句,人物“良”即“张良”“子房”,共出现四处,三处为独立主语,前面应断开。“三万户”“留侯”是官职,文中都独立作宾语,其后面应断句。历史地名“留”出现三次,第一次属于独立作宾语,后面应断句。
6. 注意层次结构文言文段,无论叙述还是议论(包括对话),都有严谨的层次结构。如能分析其中的结构方式——总分式、层进式、转折式、因果式,就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断句。下面仅以根据总说式为例予以解说。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段从总到分,第二段从分到总。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先把“总分”“分总”断开,再把几个“分”的部分依次断开。
(二) 分析概括题解答方法
这类考题主要考概括文段大意、揭示文句涵义、筛选特定信息与解说技巧等,尽管最后一项目前尚未考查,但以后还有可能遇到。
1. 概括文段大意
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行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吕氏春秋》)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一般阅读题一样,回答这类考题先要通读全文,分析层次,抓住重点。此操作可得出本文答案“赏恶罚善扰乱天下危害百姓”。
2. 揭示文句涵义文段阅读也会考查一些重要的语句,要求揭示其深刻意义。方法与现代文分析语句涵义差不多,比如注意句内的表达重心,联系上下文与文段主旨等。
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余以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袁枚《随园诗话》)
“舍其田而耕人之田”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这一问题,须联系语境,句内注意“固无劳二公……”,句外注意“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发现此处并非批评耕田一事,而是批评“不创作、修改自己的作品,却去删改别人的作品”之事。
3. 筛选特定信息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20题,要求“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根据画线部分的层次关系,可以筛选出“意气”“辞句”“学问”这三个要素的特定内容。
4. 解说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范围较广,涉及表达方式、选材剪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方面,考题范围也比较大。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成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郗超这一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可从表达方式角度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或语言描写”作答;也可从修辞手法角度以“对比”作答,还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以“烘托”作答。
(三) 文化常识题解答方法
文化题即文化常识题,主要考查文段所涉及的作家、朝代、代表作、文学流派等知识的了解,具体分为作者指认、学派认知、典籍分类等。
1. 作者指认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第21题,要求根据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回答“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先看文中提出的作者,即“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五人;再注意题干中“一位”,在两部典籍中发现其中之一的作者即可答题。
2. 学派认知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21题,要求回答“‘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如果记不得,可从“黄老”之“老”推知其为“道”家,从“六经”联想《师说》推知其为儒家。
3. 典籍确认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20题,要求说出文段“四部”具体内容。可以联想“四库全书”内容,推知“经”“史”“子”“集”。
做上述三类考题应借助文段及其注释展开联想,回忆学习教材时或课外读物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从中梳理出某些联系,以确定答案。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平时的记忆与积累。
综合训练
(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刘 梦 得 竹 枝 九 章 词 意 高 妙 元 和 间 诚 可 独 步 道 风 俗 而 不 俚 追古 昔 而 不 愧 比 之 杜 子 美 夔 州 歌 所 谓 同 工 而 异 曲 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
1.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2. 请写出画线处提及的两位诗人的姓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东坡说“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材料,完成4~6题。(10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昌黎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4.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5. 文中提到了三个人的字号:微之,少陵,昌黎。请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袁枚认为这里他人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材料,完成7~9题。(10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李渔《闲情偶寄》)
7.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8. 《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9. 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6处以内,每断对1处得1分;超过6处,多断1处扣1分)2. 刘禹锡 杜甫 (2分)3. 刘梦得竹枝词超群拔俗,后人无法企及。(2分)
4. 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人/昌黎云(6处以内,每断对1处得1分;超过6处,多断1处扣1分)5. 元稹,杜甫,韩愈6. 生造字句(或“惟古于词必己出”);他人阅读积累不足,有画虎类犬之嫌。
7. 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每处1分)8. 清 李渔(每点1分)9. 到处都是洞,不符合石头的本性,只能等同于俗物。(或:于堵塞之中偶有畅通,才符合石头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