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3676

[ 韩筱燕 文选 ]   

巧变文本教小说

◇ 韩筱燕

  小说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块,新教材中专门有一个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阅读小说欣赏小说呢?在平常小说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阅读体会和感受,这种意图是好的,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但往往会出现让人尴尬的现象: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或不加注意,视而不见;或理解肤浅,流于表面。学生关注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但不能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也不能深刻地理解小说主题,对小说的场景、叙事等也是模模糊糊。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心急,或者直接道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分析讲解,或者就忽视这些内容,并且心中还会责怪学生不够聪明。这样的结果是,或者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交流缺少;或者表面上热闹,学生各说各的,但浅尝辄止其阅读体会并没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而上一个台阶。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热情降温,不太愿意自主深入思考,教师则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完成一篇小说的教学。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在上述情形中,教师对学生就缺少必要的引导与点拨。教学时,教师必须有一种随时准备引导学生的意识。学生不可能任何一个问题都思考得到位,如果那样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教师要引导他关注;学生只轻轻点到的,教师要指引他深入思考。教师引导的方法很多,本文只谈一种方法:巧妙变换文本,通过比较深入理解。
  变换文本就是使阅读的文本陌生化,有比较才有发现,从不同处去探究原来的文本的好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变换文本即改变原文的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等,其方法概括地说有:增加、缺省、替换、想象。
  一.分析人物
  沈从文在说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时曾说:“贴着人物写。”就是说人物的生活、情感、言行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于是我们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就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来把握。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言行,具体真切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在学习《荷花淀》时,学生能感觉出水生嫂是个贤惠的女人,并找到了这一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但问到从这句话中还能看出她别的什么性格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可以替换一个标点,让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改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只把第二个标点由句号改成了逗号。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文中的句子,句号前的语气应是肯定的,意味着她识大体、顾大局;而句号后的语气是商量的,意味着温柔贤惠。而改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后,语速快,说是不拦其实是拦,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所以一比较就能体会到水生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从看似平常的地方,看出不平常来,这正是学生应学到的方法。
  再如教学《项链》时,许多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就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不讨人喜欢。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性格的多面性呢?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想象,当时的玛蒂尔德除了借钱还项链,还有什么选择。一提示学生马上说出别的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可以抵赖不还,可以还条假的……而玛蒂尔德恰恰选择了背负债务来还项链,为此付出了十年辛劳。把这种想象假设的选择与小说中的选择一对比,学生看到了玛蒂尔德性格中诚实守信的一面。
  二.把握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要素之一,故事正是靠情节得以发展的。情节是小说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一处小小的细节都可能牵动整个故事情节。而情节设计得好不好也就预示了故事讲得精不精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前后相应,环环相扣。讲到文章的细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文中关于天气的描绘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学生能体会到。而看似无关紧要的描写也直关情节发展,可让学生再找找看,来加深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如文章有这么一处:“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若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细节省略,影响小说情节发展吗?学生前后一对照就发现,影响很大。因为后文中有“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可见,正因为有石头挡着,那三人才不能进庙,林冲才能在庙里听到陆谦他们的谈话,知道事情真相,忍无可忍而走上反抗道路。
  三.领悟主题
  看完一篇小说我们总会追问,小说到底到要表达什么?而这个“什么”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来说,小说忌讳“主题鲜明”。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其主题蕴涵在事实之中,并不特别彰显出来。小说主题具有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主题也是小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学习《清兵卫与葫芦》时,学生觉得故事比较简单,讲一个小孩对葫芦有特殊的辨别力,其兴趣被父母与师长扼杀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本文的主题,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省略了小说的最后两段将会怎样。没有最后两段,这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痴迷葫芦、发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卖掉葫芦。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清兵卫转换了爱好,热衷于绘画了呢?并且写他的父亲“又在开始嘀咕了”。讨论后发现这个结尾其实还留下了悬念:那这个爱好他能保持住吗?也会像他爱好葫芦一样地被扼杀吗?由此再引导学生这样的结尾对于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也许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文章的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他最终成功了,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
  四.理解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是由一个又一个场景构成的。场景的功能有:给全篇定调,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揭示人物性格等等。一个场景的选择与设置,作者肯定是有所用意的。
  《安东诺夫卡苹果》描绘的是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其中第一部分是写初秋苹果丰收,是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让村长的妻子作为这个图景中的主角?可不可以用个年轻美丽的少女来替换?学生相互讨论,最后总结为:这个人物与当时的场景相协调,即要表现一幅俄罗斯风情画,应该设置这样一个美丽和谐带有丰收喜悦的场景,而这样的场景中应该是像村长的妻子这样的女人。理由如下:她的身份显示了庄园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她有身孕正是符合当时苹果丰收的氛围,而她的精明强干也正是俄罗斯乡村中的人对于妻子的要求。
  五.探究叙述
  小说讲故事的方式有“显示”和“讲述”。“讲述”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显示”就是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海明威的创作讲究“冰山理论”,他讲故事往往采用“显示”的方式。学生刚刚接触这一类词觉得很陌生,因此在教学《桥边的老人》时老师在一段文字中增加了几句话,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海明威讲故事时的“显示”。
  原文: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改变成: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因为他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动物的回忆,他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一对比可知,修改后增加的内容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出来,而原文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体现。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通过文字自己去体会感受。这种讲述方式就是“显示”。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达到时,教师就该适当引当,适时地推一把,即用增加、缺省、替换、想象等把文本变换一下,让学生把变换前后的内容加以比较而找出相异处,以此来走近小说文本,加深理解,把握内涵。
  
  韩筱燕,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慈溪。本文编校:王 玲

巧变文本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