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3253

[ 杨长荣 文选 ]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 杨长荣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说理透彻、见解独到的思维方式。
  2.学习本文结构简洁明了、条分缕析的手法。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手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关于作者鲁迅(略)
  
  二.关于本文的综合评述
  
  本文是作者在北师大附中一次校友会上的演讲。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天才”的呼唤,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要有天才,必须先要有培育天才的土壤,必须要消除扼杀天才的因素。
  单看标题就很有讲究,“未有天才之前”包括以下内容:
  A:未有天才,必先要具备什么,一—即先要有天才成长的土壤,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当时众人都呼唤天才的情况下,能独辟蹊径,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人之未发,新颖独到。
  B:未有天才之前——探求未有天才的原因,为什么天才出现。显然此标题就暗示出要分析天才未出现的原因,这也就暗示出了本文的具体内容,可以说言简意赅,暗示性很强。
  
  三.全文论证结构(略)
  
  总评:
  1.全文结构井然:议论文几个部分依次排列,使整个说理非常有序。
  2.做为演说在显著的地方摆出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既能让本人演讲的主题突出,又能让听众明白演讲的内容。中学生日常作文应学习这种手法。
  3.解决办法有的放矢,又有延伸。
  如,在解决办法中强调要有新思潮,是针对上文提到的“整理国故”,排斥外来思想而提出的;“创作”“翻译”,是针对“崇拜创作”而提出的。
  同时又有延伸。针对上文三种做法一一指出正确方向外,又特别强调要培育天才,必需要有坚苦卓绝的努力,需要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天才。
  
  四.论证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层层递进。全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论述,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明确,方法明朗可行,能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喻论证。文中多处以花比喻天才,以土壤比喻促成天才成长的民众,比喻恰切精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一下了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类比论证:拿破仑例子是类比论证,逻辑严密。
  ∵拿破仑: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背后有许多兵
  ∴今天的人要成为天才,背后必须得有许多的民众
  4.举例论证
  在谈到各种扼杀天才现象时,列举了当时的一些做法、事例,使文章针对性强,说服力强,能给人以警醒和觉悟。
  
  五.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赅,说理周全。
  
  ①本文在谈到天才成长需要民众时,无论用拿破仑的事例,还是用比喻,语言都显得十分恰当,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②本文语言有“味”,需仔细品味。特别是文中的一些说明,点到为止,但意思明了。如针对“整理国故”的说法,作者指出:有人说,国故都不整理好,却要去求新。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比喻恰切恰当。同时又告诉人们:国故没有整理好,可以去继续整理,但不能因此不准别人去接受新思想,不能排斥别人学习新思想。这些话很容易让人想到“拿来主义”的论述。
  ③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理的做法。
  作者在批评扼杀天才现象时语言十分恰当,摒弃了那种“非此即彼”“有我无你”的做法。如针对有合理、有不合理的“崇拜创作”,作者指出,“能创作的自然创作,否则翻译介绍”。这里作者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指出,不能因为崇拜创作而不让别人去翻译、介绍。话语照顾很周全,很辩证。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很多。
  而针对完全错误的“恶意批评”,作者一方面鼓励青年人,“起初幼稚,不算是耻辱”;另一方面强调对待这些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都”字显示出作者绝决的态度。
  以上这两例中可以看出作者用语的讲究。
  
  课后反思:
  本文结构很好,学生应学习借鉴。
  但文中部分语言需要学生仔细品味,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杨长荣,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本文编校:老 猛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