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5期 ID: 401955

[ 杨长荣 文选 ]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边缘化趋势

◇ 杨长荣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在课程标准中有很大份量的“审美教育”、“探究能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和科学精神”等等属于文学教育的方面却正在被弱化,甚至边缘化。
  一.考试的功能目的,套路化,几乎将文学教育彻底颠覆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敢忽视的。高考不仅与学生的前途有关,也与教师的业绩、教学水平,甚至教师的待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谁也不敢放松对考试方略的研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如何应试上,学生也同样把精力放在如何得分上,真正用心挖掘文本中文学教育的内容,去体验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审美的姿态进入作品的方式逐渐被弱化,即使偶有涉及,那也仅仅是为了答题得分的需要。
  特别是对学生“阅读与鉴赏”环节的考查中,尽管考纲也列出了“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大部分十四个考点,但属于工具性和实用性考查的有九点,并且“探究”部分强调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近几年则鲜见考查。(详见教育部考试院颁布的语文考试大纲)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则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工具性、实用性内容的把握上,而语文教学中最本质的目的则完全被抛弃。现在不少教师把重点放在对答题模式、答题套路的研究上,谁也不敢引导学生做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理解,因为那样的话,学生考试得不了分或者少得分,自然也就误了学生,误了自己,误了学校,罪莫大焉。因而,文学教育的边缘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二.重视过度图解与阅读的大众化,导致独立思考精神的缺失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文学又不是对政治的简单图解,不是生活的简单镜像,它的本质内容是对人性的本质关注,是对人意欲世界的表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则更多地强调文学所承载的政治任务,即所谓的主旋律,而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则又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往往强调其政治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的一面。古人云“诗无达诂”,但今天的语文阅读则非要达诂不可。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本是一首表达个人旷达放任的词,目前的解读非要说其“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具有消极的世界观。如果我们结合苏东坡当年罹难的原因,以及他在赤壁的文诗,大概可以窥探出其人生取向。在朝廷不重用,又遭官员排挤的情况下,作者暂时放弃追求,另求人生旷达,又有何不可!之所以被贴上消极的标签恐怕与时代的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
  既然这样,文学何必为文学,只要政治标签即可。这样做就使得文学被政治代替,而且沦为政治随意拿捏的工具。
  三.过于简单的阅读导向,或许让伤口的所指永远沉没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也许今天认为的正确,被明天否定,又被后天肯定。但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边倒式的,板上钉钉式的教育,这也就难怪中学高年级学生或大学生对中学学习内容的质疑。这种质疑在同龄群体中传播,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边缘化问题。
  以《项链》为例。目前的所有教参或主流宣传上都强调:由于资本主义的爱慕虚荣,才导致了路瓦裁夫人的悲剧。这个问题本身就难以让人理解。
  导致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直接动因是由于她要参加舞会向别人借了一副项链且弄丢了。试想在现实社会中,为了参加一个高档舞会而借衣借手饰的人没有吗?不同的是路瓦栽夫人弄丢了,别人没弄丢,于是就指责路瓦栽夫人虚荣,这公平吗?难道别人的相借就不是为了虚荣吗?那么这种虚荣又叫什么?
  有心人不难发现,该小说最后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有时,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这句话用中国文章的说法叫做“率章显志”。因而我们认为这才是文章的主题,它是告诫所有人,要注意生活细节,以免给自己人的生活添乱。这样的主题本不属于任何主义,简单的贴标答式的概括后,很难让人信服。
  四.快餐文化与文化快餐的相互叠加,导致了文学教育边缘化问题
  中国的快餐自西方的快餐而起,由此引起的浅尝辄止,速战速决的生活方式与中国餐饮文化中的细嚼慢咽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人以为这只是饮食文化的差异,其实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不多叙)。
  另外一种便是西方的所谓文化,主要是影片(特别是动画片),泡沫剧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中国人的欣赏口味,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欣赏口味。
  以十多年来影响较大的《奥特曼》为例。大家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都普遍有了这么一种认知模式:外来入侵——抵抗无望——英雄横出 ——保卫家园。这种简单而又能让人预测结果的模式普遍为青年人所认可。
  它消磨了人奋斗取胜的意志不说,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文学的腾挪跌宕、变化万千的形式就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这自然就导致了真正的文学教育的边缘化。
  就目前中学生阅读而言,高中生阅读最多的是卡通画册和网络小说,至于初中生、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几乎是清一色的卡通画报。且不说这些充斥着血腥与暴力的内容对中学生的危害,单就其他内容,也会令中学生三观尽毁。纯粹的理想主义及个人英雄主义,让世界观尝未形成的中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反传统、反民族、反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中学生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任何本民族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不知道“我是谁”。而国家乃至学校推荐的名著几乎无人问津。
  长此以往,我们期望的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就会被彻底颠覆。
  五.强调阅读的从众性,而泯灭了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边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