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3261

[ 蒋秀锋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例谈

◇ 蒋秀锋

  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但课堂教学需要机智的选择,尤其是教学内容确立的适切、教学难点突破的适时、教学方法运用的适合,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学养,值得所有语文老师琢磨研究。
  
   一.定位要适切
  
  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是不一样的,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以及难点,既不拔高又不降低,需要教师深入走进文本,又要能浅出文本。
  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贾平凹的散文《月迹》,通过写孩子们在穿衣镜、院子里、河边、每个人的心里寻找月亮的足迹,最后发现每个人眼里心里都有一轮明月,表达了月亮是每个生命内心应该怀揣的一份美好的深层意蕴。全文意境宁静优美,情感表达含蓄温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是不容易的。基于对文本的这种解读,在2010年江苏省省级赛课上,李旭东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主要问题:
  1.孩子们是在哪里找到月迹的?那里的月迹是什么样的?
  2.你的心中有一轮怎样的明月?
  第一个问题是主问题。学生在讨论主问题的过程中,就基本完成了对文本完整的感知和体验,而且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地逐步讨论。当学生在每个人的眼里心里都找到了月迹的时候,自然对明月的内涵就有了深层的感悟。第二个问题是难点的突破,意在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走向自我的体验和感悟。有了第一个问题的铺垫,才能有第二个问题的深入阅读和自我感悟。学生在此处的回答可谓热情踊跃,精彩纷呈。这其实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沉淀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从文本到心灵的精神洗礼与净化过程。所以看似只是一两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源于教者对文本通彻的把握。
  《台阶》这篇课文,塑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农民父亲形象,父亲身上几乎浓缩了那个时代农民所有的优秀品质:勤劳、执著、谦卑、好强、不畏艰辛等等。但是,父亲却把一生的理想都寄托在建造一栋高台阶的房屋上,高台阶的房屋成了父亲的理想、精神寄托,也是父亲一生的负担和催老剂。对于父亲,这个集纳了农民所有优秀品质的父亲,作者是讴歌的,是崇敬的;对于一种把人生的所有价值付诸一栋高台阶房屋的地方文化心里,作者是批判的,是同情的。
  教者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阅读了不少文章,对于父亲形象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者通过阅读李森祥的小说集《台阶》,在认识了那个年代的一群草根阶层的形象之后,来认识这位父亲,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父亲的形象并不难,但是为什么要以台阶为题,台阶有哪些深层意蕴,作者对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态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只有理解了父亲与台阶的联系之后,这些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研读,教者在南通市重点科研课题“本真语文教育”结题时上了这堂研究课,教学时主要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结合文本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结合文本说说父亲与台阶有哪些联系?
  教者在教学《台阶》时,有了备课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才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适切的确立,确立的这两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也是对重难点的确切突破。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所以,好的主问题对于突破教学难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会将教者、学生、文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次互相碰撞、循环渐进、逐层提升的心灵拔节。而这个主问题的产生,必须建立在教者对文本深入解读、反复解读的基础上。不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磨炼与煎熬,就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顿现。深入解读文本,定位出的教学难点才能适切。
  
  二.突破要适时
  
  教学难点的突破要做好充分地铺垫,不到呼之欲出之时,决不呈现出来。优秀的语文老师,呈现教学难点看似不经意,毫无斧劈凿刻之痕,却能一波激起千层浪,形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有两个难点:不少学生对藤萝的形象比较生疏,缺少感性认识。其次,作者宗璞在特定人生背景下阐述的对于生命的思考离学生比较远,对于初二的学生有一定难度。
  解决第一个难点,是比较容易的。教者课堂伊始可设计这样的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看一看,是什么景物?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安排在课堂伊始解决这个难点,很显然在去除文本的陌生化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接下来展开更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在充分领略到藤萝的旺盛的生命力之后产生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藤萝的特点之后来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因此,阅读教学安排的环节非常简单:首先是欣赏藤萝之美;其次是感悟生命之理。如果没有上课伊始学生对紫藤萝充分的感性认识,就很难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再别康桥》是一篇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诗歌。要求初二学生来解读作者的情感与心灵是有难度的。教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诵读,感知语言、体会情感。在初步感知作者对康桥的留恋、赞美的情感之后,教者问:诗人怀念的仅仅是康桥的景物吗?结合作者的人生背景来谈谈你的理解。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成功,人生背景的适时出现,补充了理解上的空白,嫁接起时空的跳脱,与整个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再加上教者带有挑战性的追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把整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三.方法要适合
  
  同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最好的方法只有一种,而这往往体现了教者的实践智慧。这需要教者长期从事在语文课堂第一线教学的积累与研究。
  比如教学《松树金龟子》这篇科学小品,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平等的生命情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构成教学的亮点。
  一位教者采用幻灯打出文中的这些词:满怀激情、大献殷勤、能接受我的爱吗、炫耀、献媚、庆祝欢乐、庆祝明媚的阳光、无动于衷、抑郁、抱怨、抗议、悲鸣。
  很显然,这位教者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这些含情脉脉的词语让学生发现出作者完全把金龟子当人看的情感。可是,语文教学应注重体验,注重情境,而不是归纳发现。这样的方法显得局促小气,琐碎滞涩。
  同样,另一位教者选择了《昆虫记》中的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蟋蟀的欢乐颂》。这篇文章是这样结尾的:“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它的快乐和痛苦,比无限大的物质,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它们!”两篇文章一比较,作者万物平等的生命观显而易见,难点轻易被突破,同时又体现了教者立体的、动态的、整体的教学观。
  所以,语文教师在选择突破难点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语文的方法,语文的方法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情境性的、注重情感体验的、整体的、大气的、文化的、意趣盎然的。
  阅读教学内容定位需要适切,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将学生、教师、文本融为一体;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适时,只有学生的阅读遇到了问题,只有学生的阅读体验无法行进了,适时突破,教学效果才能高效;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融入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之中,以适合的方法呈现,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灵性。
  
  蒋秀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

语文课堂教学难点突破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