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3235

[ 王碧峰 文选 ]   

《济南的冬天》备课手记

◇ 王碧峰

  备课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笔者认为每个老师都要树立长、中、短备课的理念。这个说法来自李贺武著的《优秀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1件事》。他认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横向看,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等。纵向看,真正备好一节课需要有长时备课、中时备课、短时备课的几个时段的努力。”
  本文笔者主要结合《济南的冬天》,谈谈笔者是怎样进行短时备课的。
  
   一.细读文本,备有个性的教案
  
  文本细读的细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细小”、“细微”,二是“细致”、“细密”。文本细读,强调读文章要善于从小处着眼,认为读者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每一个角落。
  细读文本首先要静下心来。当老师们开始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笔者前段时间要上一节观摩课。确定课题《济南的冬天》以后,开始备课了。笔者只拿一本语文书、一支笔和一本备课本,先开始放声朗读,读完一遍,在备课本记下了6个问题:1.为什么题目不用冬天的济南?2.初读济南的冬天留给你什么印象?3.怎样才算出奇?4.“忽然害了羞”中的“忽然”能否删掉?5.第4段为什么称村庄为小村庄?水墨画为小水墨画?6.写济南的冬天写了山、水,怎么来写人?不是说人是最好的风景吗?然后自己试着去解答。笔者是这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强调济南的冬天与别处不一样,冬天给人的印象是板着面孔、冷酷的,而济南的冬天却不一样。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写出了温暖、温晴、响晴、可爱、慈善、宝地等。接着又把温暖、温晴、响晴归纳为温晴,然后开始找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在寻找的时候,笔者对可爱感受特别深刻,觉得老舍笔下的济南太可爱了,你看,山把济南围成一圈,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多可爱的比喻呀!村庄是小村庄,还卧着,多可爱的想象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还有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哎呀,这哪里是在写山,写雪,分明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呀,这时候,笔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穿着一条漂亮的花裙子,一阵风吹过,风掀起她的裙摆,她白皙的脸唰地一下红了,一直红到耳根,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了,老舍啊老舍,你的语言真有魅力啊!依次写出以上6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开始第二遍的阅读,这一遍,笔者拿着笔,一边读,一边写,一有感受马上在备课本上写下来。第二遍又记下了12个问题。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读者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笔者在读《济南的冬天》时,“小”字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小呢?文中的“小”字极富情趣和意蕴,如果说小雪还情有可原,而在老舍笔下“偌大的济南城”成了小摇篮。笔者虽未曾去过济南,但作为历史名城恐不至于如此秀气,自然周围环绕的也就是小山了,而雪后秀气的小山上卧着的是小村庄,此景便成了小水墨画,这种精致的“小”在文末的写景中再显神妙,“小团花”、“小灰色树影”本是缺少生气的景色,放在济南山水自上而下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却小巧得温柔可爱,生机勃勃。可是仅仅读到这里是还不够的,中国读者受明清点评派的影响,往往对具体字句会有很多感想,而缺少整体把握文本的训练。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大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而对于文学作品,要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读出作品的意义来。就像这个“小”字,作者为什么要把济南写得如此秀气、可爱呢?其实他是用“小”字浓缩了济南冬景的精华,这一切缘于他对济南深沉的爱,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正所谓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阅读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贵在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能成为教参的传声筒。《济南的冬天》教学参考书上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强调济南冬天的温晴、慈善,让读者心生向往之情。而笔者在读这篇课文时,有两句话跃入笔者的眼帘:“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而能有”,是不是意味着还有一些日子不是温晴的天气。还有一句话“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言外之意是否济南也是会下大雪的。带着这两个疑问,笔者在百度上输了“济南气候特点”六个字。笔者欣喜地查到了这么一段话:“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老舍笔下济南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笔者苦苦地思索,结合作者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背景,后来总算明白了,原来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与伦敦的多雾和北京的大风相比后才得出温晴的结论。再说,作者刚回到祖国,对祖国的山水充满着特别亲切的感情,在他笔下,济南冬的景色自然是美极了,可爱极了。这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独特的心灵感悟,是作者温情的选择。如此美的济南是老舍的。是老舍心中的济南。为了印证自己的答案,笔者继续看老舍写济南的文章,笔者又一次欣喜地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土的沦陷,作者在写景文字中自然地蒙上了一层灰暗、哀怨的色彩,也就是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并不是都那么美好的,真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因此,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还要读出作者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有时候是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学生不一定了解的。
  
  二.精心构思,备有创意的教案
  
  有了以上个性化的解读,可以开始着手预备教学预案了。其实,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简单说,大家面临这样的抉择:即怎样既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又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案。众所周知,说创新,哪有这么多的创新。创新来自于积累,来自于模仿,来自于生活。
  笔者第一次写出的教案是抓住济南冬天留给大家感受的三个关键词:温晴、可爱、慈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教学。当时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可当开始参考别人的教案时,笑不出来了,怎么会这样!大部分的网上教案都是抓住温晴做文章的,越看越沮丧。怎么办?继续看有关的资料,终于有一句话让笔者灵光一闪:《语文教学通讯》中有一篇文章叫《体悟“温晴”背后的“温情”》,虽然笔者在第一次设计时已经想到温情这个词,但那是在引导学生感受温晴以后再体会温情的,而笔者现在为什么不反过来,紧紧围绕“情”去体会温晴呢?那一刻,我兴奋极了,于是又开始新的教学设计,即围绕着“情”字作文章,即你对济南有什么感受,作者怀着什么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三个环节。设计以后,试讲时感觉也很不错,很流畅。就在笔者自鸣得意时,一个老师突然说:“这个设计好是好,上得也很流畅,就是缺乏新意。”对呀,围绕“情”是多么普通的一种上法啊。笔者再度陷入痛苦中!笔者走不出济南,走不出老舍了。不知是诚心感动了上天,还是灵感突然闪现,在笔者苦苦思索中,忽然三个形象向笔者款款走来,走近了,走近了,一个是慈善的母亲,一个是美丽的少女,还有一个是圣洁的护士。然后一个主问题从脑海中闪现出来,即如果把济南的冬天比作一个人,你觉得它像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子?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印证或者补充你的看法。
  
  三.优化设计,备有灵性的教案
  
  在写作教学预案时,其实,大家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教材(文本)本身意义、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解释、知识点和能力的落实……似乎该讲可讲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纵有千种风情,也只有45分钟时间能让你去表白。更何况,这45分钟还不能是你一人唱独角戏。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是大家面临的又一个困难。
  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文本细读时读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题目为什么不用“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还有本文与其它版本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阅读后觉得哪种版本更好?要讲的很多很多,可是必须有选择,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本课经过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拓展延伸各一个问题。这样的优点是:自己在上课时不需要想着下面是哪一个环节,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推进整个教学流程。整个过程就变得灵动起来。
  笔者想:只要老师怀揣理想,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触摸心灵,对话智者,我们的语文必将“诗意地栖居”着!我们语文教师也将“痛并快乐着”!
  
  王碧峰,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浙江青田。本文编校:舒 坦

《济南的冬天》备课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