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能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命场,充满着活力、灵性和理想。为了创设出这样的理想课堂,多少教师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对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创设出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学环节。比如广受欢迎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经过多年的尝试,笔者也摸索出了一套崭新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活”、更“火”了起来。
一.站立式朗读——学生们是那么自信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其中“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忽略学生们的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师有时还为大家分角色,分小组。但是,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们的朗读激情越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随大流地“呀呀”而读,令人忧心。
站立式朗读,突破性地解决这样的问题。集体朗读时要求学生全体起立,用手托书至胸前合适的位置,头正、背直、脚平,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这样站立式朗读的效果,出乎我们想象,同学们脸上既有一丝羞怯,更多的是一份自豪。总感觉大家在关注着,投入的程度大大提高。这时,教师在朗读的技巧上稍加点拨,事半功倍。在班级实施后,原本枯燥的朗读,成了广受大家欢迎的环节,学习的激情被再次点燃。每一次集体朗读时,抑或澎湃、抑或婉转的声音,以及充满精气神的身姿,令班级的学生陶醉,令路过的老师慨叹。
二.计秒式背诵——学生们是那么高效
学生掌握知识,离不开背诵,对于语文学习尤其如此。记忆的内容,除了重要的知识点之外,还有一些具有优美文采的佳句名篇。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更加积极自觉地思维,更加主动活泼地参与,将直接决定着最后的汲取知识的效果。为此,教师也采取了很多辅助的手段,比如教师抽背、学生互背、随堂默写等等。但是,学生总有一种“被背诵”的感觉,“被动”记忆,内心“痛苦”,主体性很难充分发挥。
计秒式背诵,让学生们的“主动性”再一次尽情释放。根据背诵内容的长短,规定学生复述的时间,以秒计算。复述时,要求字字清晰、句句明白、声音洪亮、一气呵成。传统的背诵没有时间上的约束,“熟练流畅”叫背诵,“断断续续”也叫背诵,效能意识不能被充分激发。这种形式实施后,学生的投入、学生的激情、学生的达标意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背诵,悦纳了这种对于他们终身有益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更可喜的是,对于背诵内容,他们更加主动地去理解,因为实践告诉他们,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更容易达到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走动式讨论——学生们是那么投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落实在课堂上,主要是指以“生生合作”为主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往往由前后桌四人构成,这样的组合,既实现了“讨论”这种形式,又很经济,节约了时间。但是,如果成员固定不变,而成员间的思维能力差异过大,就不能形成相互的“激发”。长此以往,这样的互动交流,便只能流于形式,更多地只是“热闹热闹”而已。
走动式讨论,很好地弥补了小组式讨论的这一缺憾,为高效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是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的课堂交往环境。它立足于“四人小组”,在四人讨论的基础上,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渴望倾听更多的思路,那么在老师许可的时间范围内,依据就近原则,走动起来,参与到其它小组的讨论中。刚开始实施时,以为会引起课堂的混乱。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学生的走动不是盲目的,他们走向的往往是自己信任的好朋友,这样的交流既能敞开心扉,又能互相启发。
“学生沐浴着知识,享受着思考,感受着激情,体验着幸福”,这样的理想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只要我们能拥有科学的、先进的、创新的教学观,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陈惠,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