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949年解放,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2007年,56年里除去之间1966年—1976年因“文革”高考中断了的11年,加上从2002年由北京、上海首先开始的分省作文命题,再加上一些省的两选一或三选一的命题,高考作文题一共出现了121个大题目(小题目若干,略去不说)。这121个作文题分别陈列于下,让大家一目了然后,再行析说。
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我的母亲
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材料作文“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何为小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材料作文——自拟题,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材料作文“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材料作文——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习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989年:材料作文“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材料作文,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①材料作文——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200字)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500字)
1992年:材料作文,①记叙25分;②议论25分(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年:材料作文——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题目自拟)
1994年:命题作文,《尝试》
1995年:材料作文,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年:看图作文,①说明文一篇;②议论文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材料作文——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一只鞋》
1999年: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四个图形后)
2001年:话题作文,诚信
2002年:全国卷是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上海卷是命题作文:面向大海。北京卷是话题作文:规则。诗歌均除外)
2003年:全国卷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上海卷是话题作文:杂。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转
折。诗歌均除外)
看到“文革”以前15年共16道高考作文题,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陈旧、老式,甚至古板不堪。有些作文题目还很明显地带有当时的时代印记,比如,1958年的作文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5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革”后,我国于1977年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如果自1977年至今(2007年)算,刚好是一个30年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的确不假,1977年那时的高考作文命题,和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觉得很新鲜的题目,今天看来就毫无新意了。此真应了句名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不过,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7年这20年里,高考作文命题倒呈现出多元态势,缩写、改写、扩写、读后感、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等等纷纷登场亮相,显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全新的“话题作文”形式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个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打破了以往作文的格式,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活水,开创了作文的新局面,这的确是值得举世关注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度、自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作文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无疑是一场作文领域里的“革命”。这场“革命”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脚,给了学生作文以巨大的自由空间,真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情状。事实上,以往作文,很少见到过满分作文,而自从进入话题作文时代,满分作文就频频登场亮相了。这倒不是说其他格式的作文不能得满分,而是作文形式变革后的确带来了作文内容的变化,作文尴尬局面的改观。
还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及,那就是2001年(含2001年)以前,作文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不存在多个作文题,最多是统一命制的两选一的两个题目。而从2002年开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单独命题,与全国统一命题并存,出现了多家命题的格局。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得到空前繁荣,今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分省命题的顶峰,有16个省市区单独命题,加上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再加上江西命题作文的二选一多出的一个,竟然有19个作文题之多,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前所未有的。
以上是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概述,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表一、表二具体再作些分析解说,或者说是启示吧。
一、“命题作文”重振雄风
从表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的“命题作文”一度受到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了一个低谷,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语文试卷16个作文题中,只有北京卷的“包容”和上海卷的“忙”两个命题作文,其余大多是“话题作文”。2005年,“命题作文”只增加了一个,一共3个。2006年增加到了5个,2007年却猛增至7个,占了该年总共19个作文题中的三分之一强。这的确说明了“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说明“命题作文”有着恒久的魅力,是一种检测作文水平的较好的命题方式。
二、“材料作文”卷土重来
为什么说“材料作文”卷土重来呢?表二也清晰地显示着。2004年无“材料作文”,2005年、2006年、2007年,依次递增,分别是3个、4个、5个。“材料作文”也是一种旧有的作文形式,也依然有着其生命力,同样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种方式。
三、“话题作文”强势不再
我国1949年解放,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2007年,56年里除去之间1966年—1976年因“文革”高考中断了的11年,加上从2002年由北京、上海首先开始的分省作文命题,再加上一些省的两选一或三选一的命题,高考作文题一共出现了121个大题目(小题目若干,略去不说)。这121个作文题分别陈列于下,让大家一目了然后,再行析说。
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年: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年:我的母亲
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年: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年:“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年:材料作文“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改写“陈依玲的故事”(何为小说《第二次考试》)
1980年: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材料作文——自拟题,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材料作文“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材料作文——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习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1989年:材料作文“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材料作文,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①材料作文——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200字)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500字)
1992年:材料作文,①记叙25分;②议论25分(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题目自拟)
1993年:材料作文——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题目自拟)
1994年:命题作文,《尝试》
1995年:材料作文,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年:看图作文,①说明文一篇;②议论文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材料作文——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一只鞋》
1999年: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四个图形后)
2001年:话题作文,诚信
2002年:全国卷是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上海卷是命题作文:面向大海。北京卷是话题作文:规则。诗歌均除外)
2003年:全国卷是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上海卷是话题作文:杂。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转
折。诗歌均除外)
看到“文革”以前15年共16道高考作文题,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陈旧、老式,甚至古板不堪。有些作文题目还很明显地带有当时的时代印记,比如,1958年的作文题“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5年的“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革”后,我国于1977年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如果自1977年至今(2007年)算,刚好是一个30年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的确不假,1977年那时的高考作文命题,和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觉得很新鲜的题目,今天看来就毫无新意了。此真应了句名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不过,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7年这20年里,高考作文命题倒呈现出多元态势,缩写、改写、扩写、读后感、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等等纷纷登场亮相,显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全新的“话题作文”形式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个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打破了以往作文的格式,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活水,开创了作文的新局面,这的确是值得举世关注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度、自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作文形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这无疑是一场作文领域里的“革命”。这场“革命”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脚,给了学生作文以巨大的自由空间,真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情状。事实上,以往作文,很少见到过满分作文,而自从进入话题作文时代,满分作文就频频登场亮相了。这倒不是说其他格式的作文不能得满分,而是作文形式变革后的确带来了作文内容的变化,作文尴尬局面的改观。
还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提及,那就是2001年(含2001年)以前,作文都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不存在多个作文题,最多是统一命制的两选一的两个题目。而从2002年开始,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单独命题,与全国统一命题并存,出现了多家命题的格局。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得到空前繁荣,今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分省命题的顶峰,有16个省市区单独命题,加上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再加上江西命题作文的二选一多出的一个,竟然有19个作文题之多,这是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前所未有的。
以上是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概述,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表一、表二具体再作些分析解说,或者说是启示吧。
一、“命题作文”重振雄风
从表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的“命题作文”一度受到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了一个低谷,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语文试卷16个作文题中,只有北京卷的“包容”和上海卷的“忙”两个命题作文,其余大多是“话题作文”。2005年,“命题作文”只增加了一个,一共3个。2006年增加到了5个,2007年却猛增至7个,占了该年总共19个作文题中的三分之一强。这的确说明了“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说明“命题作文”有着恒久的魅力,是一种检测作文水平的较好的命题方式。
二、“材料作文”卷土重来
为什么说“材料作文”卷土重来呢?表二也清晰地显示着。2004年无“材料作文”,2005年、2006年、2007年,依次递增,分别是3个、4个、5个。“材料作文”也是一种旧有的作文形式,也依然有着其生命力,同样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种方式。
三、“话题作文”强势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