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20

[ 黄明勇 文选 ]   

缺憾美: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审美动力

◇ 黄明勇

  【摘 要】格式塔完形压强原理认为,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即事物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存在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息式”处理的痼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追求完美程式的弊病。本文主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贯彻格式塔完形压强之“缺陷”理论,从课文的“缺”、“残”、“略”三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文本所蕴涵的空白艺术;大胆显露语文课堂组织中的“遗憾”环节,保护或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达到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格式塔 缺憾美 中学语文 阅读文本 课堂组织
  
  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尤其是“解惑”成了老师的专利,教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准备了大量的已知信息,充分延展有限的课堂时间,把这些信息全乎地传递给学生。这就是统治中学语文教坛数十年的“填鸭”式教学,它把语文学习看成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传递,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存在。近几年又升起了数不清的各种语文教改旗帜,不管他们贴何种标签,究其共同点,大概有四:(1)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3)开放有限的课堂时空。(4)大容量、高难度、探究性。应该说这些改革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当今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特色。但依我看,不管是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还是今天的全息式教学其实都没有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追求完整。笔者所界定的“全息式”概念,其内涵是:在角色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在手段上既有传统的黑板粉笔,又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内容上,既有课内知识,又有课外拓展;在时空上,既注重有限课堂,又发挥生活空间,等等。可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依然肩负着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的使命。教学过程追求的最高境界依然是学生由不知到知或者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目的。
  而笔者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应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的探求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受一种审美冲动的驱使,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为什么主张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让学生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的探究性学习情景呢?
  
  从格式塔的完形压强原理看,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当人面对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这种内在的紧张力会促进人的大脑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思维就是意识经验的不断改组,理解就是已经知道的事情的旧结构的改组或新结构的形成。由此,语文教学就是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有“缺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探求而创造新完形的欲望。从美学角度看,缺陷也是一种美丽,断臂的维纳斯便是明证。缺陷美也可以说是期待的美,期待实现完形的美。如《诗经·静女》言:“爱而不见,搔首踯躅”,本诗描述了一次从不顺利到顺利的爱情约会,这次约会的味道恰在开头的不顺利之上,女孩的躲藏不见给男子带来了担心与焦急,也激起了对女孩的热烈期待,强化了他后来见到女孩的惊喜之情。缺陷美是激发人们探询未知世界的审美动力。由此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不知,再由不知到知,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学无止境。说得通俗点,语文教学最好的状态不是教学生学懂,而是教学生质疑,教学生探究。陶潜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相与”一词点破了师生共同探究的快乐之谜。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达到由知到不知的理想的探究性学习境界呢?
  
  1.从阅读文本中去发现“缺憾”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拥有的最可利用的阅读文本便是课文。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而学生面对一个完美的整体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缺少审美的冲动,更谈不上审美的体验,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的审美冲动,其办法便是从整体的空白入手。那么课文的“空白”有哪些呢?
  (1)缺:课文所表现的缺,包括课文的缺省、缺失和缺憾。所谓缺省,即指作者在写作时从结构和内容上有意安排的非完形状态。比如在叙述文体中暗线的设置,如鲁迅的小说《药》明线交代的是华老栓一家“买药”、“吃药”、“谈药”这一过程,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杀”、“被吃”、“被谈”这一过程。从教学的角度看,老师如果抓住暗线这一缺省的空白设问,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想象从已知的诸多信息去探知未知的信息,从华老栓在买药的路上遇到的恐怖情形可知夏瑜被杀的阴森恐怖的环境,甚至从华老栓随围观的人群后退的细节,可见夏瑜被屠杀那一刹那的残忍情景。所谓课文的缺失,指课文明显的瑕玼。教材所选课文给学生的感觉是完美无缺的,老师所做的工作似乎仅限于发现并渲染课文的美。其实不然,课文也有许多缺失。在阅读教学中,不但不能回避这些错误,而且要善于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设置问题供学生探讨。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篇被历代文人传诵的美文。但是有些地方与史实明显不符,如“不违迁蜀,世传《吕览》”一句,实际上《吕览》在吕不违迁蜀之前就已修撰而成。再看司马迁的其他文章似乎有很多地方有明显失实之处。如果把这个问题抛出来,不仅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恢复其历史原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就此探究这一问题:司马迁既然自称撰写《史记》掌握了大量史料,为什么偏在关键之处有明显的失真呢,由此可以让学生理解司马迁著《史记》,实乃溶住了个人丰富的感情,为了抒一己之愤懑,不惜曲解历史,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了。当然也可能由此引出其他的看法,有争议最好。所谓缺撼,就是一篇课文给我们留下的美中不足的遗憾,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大胆地对所选课文的不足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缺憾进行探索,以发现造成这一遗憾的原因,或者,对缺憾的艺术进行再创造。比如,我在教授《报任安书》和《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就发现一个遗憾,《报任安书》的思路显然没有《信陵君窃符救赵》清晰。学生也非常认同司马迁这个叙述的缺憾。对此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并非司马迁的写作能力问题,而是司马迁所处的环境及当时他复杂的情感所致。《报任安书》一文是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感情极其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司马迁是一位至情至义之人,胸有激愤就难以顾惜文章之思路了,再联想到屈原之作《离骚》,全诗难以理出一个明晰的思路,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十分痛苦,但只有想到屈原所经受的万般痛苦,也就无牢骚可发了,而且能深刻理解屈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执着与深情了。
  (2)残: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是一个不断修缮的过程,我们今天见到的课文,都是作者历经多次修改而至臻完善的,在修改的过程中必然有增删。在历次的课文编选中,所选课文,有的也存在增删的现象。特别是那些被删去的文字,在今天的教学中最能引发学生思考。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指出断臂的维纳斯是“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具体美的奋然一跃。”倍受争议的贾平凹的小说《废都》,在关键之处干脆采用空白方格代替,宣称被删去多少多少文字。被删去的文字反而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根据这一审美特点,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何作为呢?首先可以就课文删减的部分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照中探寻空白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人民教育出版社90年版的教材中就没有“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和梁元帝《采莲赋》的诗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实验教材所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将曾删去的内容全部照排。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被删去的文字所形成的空白进行思考,为什么被删去?可能因为其女性色彩太浓,担心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据此可进一步追问,朱自清为什么在文中使用那么多阴柔的语言形象呢?从那些带着鲜明女性色彩的阴柔意象中我们可以推断文章弥漫的淡淡的哀愁,可能源于其优柔的性格特质。这样从残缺的地方探究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而且能把思考带向深入。其次,可以对课文进行残缺处理,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再将原文还原,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对于祥林嫂反复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就可以进行残缺处理。假设没有重复出现的那一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中反复出现阿毛的故事对祥林嫂性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再次,可以进行作文的续写或补写训练。比如拿一篇优秀作文,只提供原文的开头或其他的某一部分,让学生作续写或补写,然后再将原文进行比较,看孰优孰劣。其实《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高鹗就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缺憾美: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审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