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36021

  

《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

◇ 李明哲 张兴合

  【缘起】
  
  晨读课上一个女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羚羊木雕》①一文)“万芳作为一个女孩子玩小刀,在操场边的树底下换裤子,根本就没有女孩子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老实说,这个问题笔者也解答不了。
  笔者注意到,教科书的题注中写到: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有改动。顺着这个线索,笔者上网查阅这一课的资料,搜到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在《语文学习》的博客里有张之路先生的《关于〈羚羊木雕〉》②一文,于是笔者顺藤摸瓜,搜到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这才知道我们看到的《羚羊木雕》在编入教科书的时候经过了编者大量的删改,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文有比较大的出入。课文的改编总体来看是失败的,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其实这个问题在作者的原文中根本就不存在,原文中的“万方”是个男生啊!作为万方的朋友——“我”,自然也就应该理解为男生了,而且作者本人就是男的。编者扭曲主人公的性别,确实不太妥当。这个女生的质疑让笔者突发奇想,何不将两个《羚羊木雕》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作者的原文也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啊!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从网上下载的“原文”,即我们用于比较的依据,它与作者的原始文本有无出入,还无从得知。不过,即便它和原载略有不同,也不防碍我们进行比较学习),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和原文的区别,讨论编者删改的效果,比较两个文本的优劣。引领学生从对教材的膜拜走向平等的对话,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心态很有意义。
  
  【现场】
  
  下面是具体的课堂讨论:
  [屏显] 下面是张之路《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
  学习任务:1.比较一下课文和原文,看看课文删改了哪些地方。
  2.请你来评价一下删改的效果——找出你认为删改成功的地方和不成功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反悔》原文,略)
  师:阅读,平等审视的意识很重要。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作者、编者平等对话。(大体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示意在晨读课上提出疑问的那个女生)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读过原文你明白了吗?
  生1:原文中的“万方”原来是个男生!怪不得“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说明:后面的记述中凡涉及课文时用“万芳”或“她”,涉及原文或同时涉及课文和原文时用“万方”或“他”。)
  生2:这样一改,课文中的“我”自然也就成了女生了。编者为什么非要改变主人公的性别呢?
  生3:女孩子性格比较柔顺,感情比较细腻,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师:编者可能也是这样考虑的吧。从注解中我们知道,原文的题目是“反悔”,为什么编进教材时要改成“羚羊木雕”呢?
  生1:“反悔”太直白了。“羚羊木雕”就比较含蓄,也很耐人寻味,给了读者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题目。
  生2:“反悔”感情倾向明确,它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突出了“我”个人的内心感受。以物为题那就不同了。
  生3:以“羚羊木雕”为题,一方面显示了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羚羊木雕”也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生4:“羚羊木雕”这个题目不偏不倚,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
  师:“羚羊木雕”是中性词,不褒也不贬,更客观更理性,可以使读者站在每个人物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这个题目还好在它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本的张力。大家也注意到了,原作被编者掐头接尾,说说你的看法。
  生1: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使得文章更为简洁。
  生2:我偏爱原文的开头。原文开头前两段的场景描写衬托了“我”内心的沉痛,后三段则体现了家庭温馨幸福的一面,和下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课文直接以妈妈突然查问羚羊的下落开头,就体现不出原文开头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生3:“‘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句先声夺人。课文直接从妈妈的追问开头,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生4:这个开头的人物对话火药味很浓,一上来就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预示了一场家庭纠葛的悲剧就要上演。
  师:老师也觉得这一改动尚属成功。这样开头很有戏剧性,劈头就从妈妈的追问写起,笔势突兀,更有悬念效果。
  生1:课文对结尾部分也作了较大改动。原文的结尾着力刻画了“我”虽然得到了朋友的谅解但被逼反悔后内心极为痛苦的心理。“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衬托了“我”心情的沉重。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在原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生2:原文以哭结尾还是很有味道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内省和自我谴责,也是对父母迫使“我”“反悔”的抗议。
  生3:“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编者最后凭空加上去的这句话有些直露了。这句话还让人感到好像不负责任,把“我”对万方失信而感到的愧疚自责指向了对家长的批评指责,这样一来就使主题变得比较浅薄了。
  师:原文的结尾大有讲究,对结尾的改动违背了作者的初衷,简化了原文的主题思想,损害了原文结尾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再向细处看看,比如,两个文本的细节、语言等方面。
  生1:原文“收在哪儿了”我们一般不这样问,课文改为“放在哪儿了”更好一些。
  生2:课文在“送给万芳了”后面又补充了一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强调了“我”希望得到妈妈理解的心理。
  生3:问“送给谁了”,妈妈的动作也不一样,原文是“妈妈用手摇着我的肩膀”,“摇”似乎有些不理智,也过于粗暴了。课文改为了“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搭”就显得比较温柔亲切自然,给人的感觉是自我情绪被压抑着,虽然生气又不缺乏理智,有一种温和商量的情态。
  生4:“我”的裤子被划破了,当时万方就在场,“偷偷地抹眼泪”表明“我”非常伤心而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心理,原文“使劲地哭”就像寻求万方的帮助似的,没有什么味道。
  生5:原文“你能不能把羚羊……换回去”,课文“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换”和“还”不是一个概念,“换”意思很含蓄也很明确,“还”是什么意思?“我”与万方的礼物是互换的。
  生6:原文“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言下之意就是:即使别人给,你也不能要。课文却改成了“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拿”和“要”不一样,“拿”是主动拿别人的东西,而“要”是被动地接受。
  生7:原文“那天”送羚羊,“那一天”换裤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课文“昨天”送羚羊,“今天”要羚羊,时间安排得比较集中。刚送给人家的东西马上就去要回来,这怎么开口啊?让人更难为情,也更能显出“我”失信的尴尬。
  师:我们再想一想,改编后对于人物形象有没有影响?
  生1:“你明天问问老师……把这样珍贵的东西送人,他也会反对的……呢?”原文中爸爸的这句话实在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家里的事还要抬出老师来当挡箭牌,有些孩子气。“我”也不会去问老师,这一点爸爸心里应该很清楚。
  生2:原文“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奶奶的话是回护“我”,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而课文却改成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的话被简化了许多,还有,这个“突然”也太突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