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北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已经五年了,笔者以为在今后的湖北语文高考命题中会逐渐突出湖北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此本文对楚文化以及湖北地方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希望引起师生们复习备考时注意。
【关键词】楚文化 湖北文化 命题趋势
一、自主命题状态下楚文化必考的走势与流向
面对湖北省自主命题的改革现实,我们应该相应地调整复习备考的策略与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自主命题就意味着地域性特色会在一定程度上显性隐性地表现出来,以体现出本省市与其他省市试卷以及全国试卷不同的特点,这是命题者力求达到的一种命题理想。从2004年湖北省第一次自主命题起已历时五年,从五年湖北省高考命制的试卷中已看出这种命题的理念与走向。随着湖北省自主命题的命题条件与完备机制的成熟,湖北省试题更具楚地特色是无庸置疑的。
近年来湖北省试题的命制一定会以全国高考试题为模子,从试题命制的理念,试卷的结构不会有多大变化,决不会像上海题那样作大跨度的改革。但笔者以为试题逐渐会体现出地域特色,也就是楚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方略的制定上应在全面复习,整体提升考生应考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渗透对楚文化的关注。也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文化对试题命制的冲击与影响,从而找准高考备考的复习路径,以提高高考备考的效率。
二、楚文化可能在考卷中出现的内容概述及分析
湖北是楚人活动的主要舞台,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区,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创造了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瑰丽多姿、富有原始激情、理性之光及旺盛生命力的楚文化。楚文化在许多方面不仅为同时代中原地区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无与伦比的。
(一)诗歌文化
泱泱中国是诗的国度。在繁花似锦的我国诗歌园地里,荆楚诗歌是一朵奇花异葩。她鲜明地沾染着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学的卓越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代荆楚民歌、楚辞和以后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文人诗歌。可能在考卷中出现的诗歌复习重点是楚辞与唐代诗歌。
1.楚辞文学
战国末期的江汉流域,经过巫风的薰染,楚声的鼓荡,北方诗歌的风化,终于在一代巨匠屈原的点化下,诞生了具有里程碑式的楚辞,从此,中国文学史继《诗经》之后,又谱写了新的光辉,鲁迅先生曾以“久为大国,春秋之时,忆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来赞扬楚国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
楚辞文学是楚文化的第一等创作。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世界,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颗文学明星,光辉灿烂,可与日月争光,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悠久历史文化的哺育,美丽山川的陶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楚国带来了发达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使得楚人对故乡故国一往情深。在楚辞中,诗人对楚国的山川草木、方言土语、风俗人情,无不怀着深挚的爱,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更表现出种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离骚》中那种对国家命运的殷忧,更是缠绵悱恻,深博似海。诗人去国远游,却“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种无法割断的乡国之情,不仅仅是屈原的一种个人情感,而已经幻化为荆楚的文化特征以及精神风貌。
楚辞则是我国文学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最早典范。楚辞作者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和民间祭祀歌谣,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干脆自铸伟辞,上天入地,神游八荒,充分显示了诗人生命的高扬和想象的奇特。在《离骚》中,诗人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神话传说、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融为一体,编织出人神合一的幻想境界。
2.唐代诗歌
(1)唐诗为诗体革新铺石垫路的襄阳“二杜”。
大概自西晋杜预封襄阳侯并镇守襄阳后,原籍陕西的杜预家族,遂有一支后裔定居襄阳,至唐代,已是伟大诗人杜甫的曾祖辈了。这个“诗本我家事”的家族,在初唐诞生了两个著名诗人——杜易简与杜审言两叔伯兄弟。
杜易简,襄阳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名,《全唐诗》录其诗仅三首,其中《湘川新曲》为其中一首。
杜审言,杜甫祖父。工诗善画,恃人傲物,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讲究平仄,格律十分严谨,被誉为“初唐五律第一”的《各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立意精警,布局严整,写景新丽,气韵浑厚。另外,还有《登襄阳城》、《送崔融》也是五绝的佳篇,他的七言绝句如《赠苏绾书》、《渡湘江》等感情浓郁,描写细腻,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应对这两位诗人的诗重点研究。
(2)盛唐尽显风流的“南岑北孟”。
盛唐诗坛可谓群星璀璨,巨匠林立,荆楚诗坛当仁不让,给当时两大代诗派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分别输送了杰出的代表,这就是襄阳的孟浩然,江陵的岑参,他们一南一北,各呈风流。在边塞诗中,岑参与高适并称,也谓“高岑”,在山水田园诗派中,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沦落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是湖北考生在备考中最应重视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喜用五言,大多描写山川景色、田园生活以及个人的失意与痛苦。意境清新自然,风格恬静淡远,语言清澈流畅,感情纯真质朴,情景交融,李白赞其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也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他的五言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干谒诗,也是咏叹洞庭湖的绝唱之一,诗人“望洞庭”起兴,含蓄委婉地企望张九龄重用自己,诗句气象万千,可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媲美。其五律《过故人庄》也是震响千古的篇章。我们在高考复习时,在复习这些名篇名作之外,还应对他的部分生僻诗歌进行了解,因为高考也许会避开考生熟知的诗歌而考较生僻的诗歌。笔者以为孟浩然是湖北考生从楚文化的角度备考的一个最重要的诗人。
岑参,荆州江陵人。他几度出塞,久佐戎幕,鞍马风尘和塞外风光,使他诗境大开。他满怀柔情地歌颂了唐军的强大声势和英勇无敌的精神风貌,也写了气壮山河的战斗场面;既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也抒写了边防将士思亲怀乡的情思。其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通京》、《逢入京使》皆为边塞诗中的优秀之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热情奔放,色彩瑰丽。
(3)中唐大历诗坛的荆楚新声。
在中唐沉寂的诗坛中出现了另谱新声的两位诗人,他们是襄阳的张继和江陵的戎昱。
张继的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也有反映现实的篇章,如《送邹判官往阵简》、《阊门即事》、《枫桥夜泊》是他的代表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眼,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到客船。”这首诗不事雕琢,新颖别致,情蘊其中,是历来传诵的颇富审美价值的名篇。
戎昱,荆南人,在诗歌创作上受杜甫的影响,写出了反映社会民生的优秀诗篇。如《苦哉行》之二等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借回纥兵平定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移家别湖上亭》堪称优秀的恋别故居的抒情之作。
3.两宋荆楚文坛的词风诗韵
在中国诗歌史上,作为一种新诗体的词,发展到宋,进入了黄金时代,荆楚大地上虽没有产生像苏轼、辛弃疾那样的大诗人,但也佳话连篇。
“红杏尚书”宋祁,湖北安陆人,其代表《玉楼春》是其代表作,在词坛上久享盛名,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素为后人激赏,是盛传不衰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