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第4期 ID: 135221

  

让生命在诵读中感悟

◇ 张 平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思考了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对语感培养的作用,并具体分析了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实施过程 语感培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因为背诵有死记硬背的嫌疑,不符合注重兴趣和理解记忆等现代教育理念而曾经被忽视、摒弃。2000年试用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如何认识和理解背诵,特别是诵读优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值得深入的思考。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学科的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想就诵读和语感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诵读与语感的界定
  
  1.诵读的涵义
  我们教师大多将诵读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朗读和背诵,其实不然,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诵”和“读”是两个词。《说文解字》:“诵,讽也。”段玉裁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一种情态而又寓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说文》“籀书也。”段玉裁解释为“抽绎其义韵至于无穷,是之谓读”。他又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它还特别侧重于内容的理解。诵读还有一个关键的要求,便是反复思考或涵咏,朱熹这样说:读书无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始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不思量,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古代诵读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通过对古今“诵读”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诵读进行这样的理解:诵读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2.语感的涵义
  语感是一种“顿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语言判断能力,是一种透过言语形式直觉把握语义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感是发生在言语主体和言语作品(即言语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这种心理联结实际上是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信息交流,既有言语材料向言语主体的信息输入,也有言语主体向言语作品的信息输入。前者是外显的,后者是内隐的,前者是接受,后者是加工。什么是语感?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3.诵读与语感的联系
  语言学家王宁教授说:“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一个人语言的缺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不论思想还是语言,都是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思想和语言积累都是终生的事,积累的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阅读优秀的书面言语作品,无疑是语言与思想同步积累的最好途径。”“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讨究有所得之后,还要吟诵,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可见,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是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与诵读密不可分。
  
  二、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一)通读感知,触摸语感
  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风格、情感、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触摸语感。
  1.加强诵读
  诵读是一种有声音的阅读活动。诵读过程是眼、口、耳、脑并用的过程,其中既有视听训练,言语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协同活动,又有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活动的协同活动。可见诵读对学生语言学习、器官刺激是全面而深入的,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诵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合理选择。比如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首先放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先得到感性的认识,体会本文的音韵美。然后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再让学生各自放声读,读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使他们触发语感。这时我点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一至二名学生示范朗读,带动其他学生。还让全班同学点评。最后让学生听录音范渎。有了这些读的准备,老师简要分析了一下本文内容,从文章思路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从语言上领会作者的生花妙笔。然后点学生找出本文的韵脚,体会本文的音韵美。我又挑出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让学生品味,并提出用“待”好还是用“照”好?充分运用比较揣摩法训练学生,对句中“待”仔细揣摩、比较。学生通过训练明白了用“待”好,因为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得生动传神,将景物写活了写动了,使景物人格化,显得活跃有生气。
  2.让学生尝试复述
  复述是学生把自己经历或者看到的事物和读过的文章,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再进行语言加工、讲给身边的人听。既可以积累语言,又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而语感常常来源于口语能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又依赖于语感,所以复述在积累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语感,有助于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春江花月夜》这一课我是这样安排复述的:让学生根据课件所出示画面把诗句转化成散文的语言进行复述,并利用课外时间同桌之间互说互听、互相补充、互相讨论。
  (二)细读领悟,体会语感
  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可以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段落、词句的研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感受,通过说、读、议等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捕捉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让生命在诵读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