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下作文教学中,新课标突出了创新要求,笔者抓住该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措施,以此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作文中彰显学生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创新 个性 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课改形势下的写作教学,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自主、真实、创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韩愈曾说过,“惟陈言之务去”,意思是说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可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一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他们写起文章来,内容大同小异,语言干瘪,读之无味,其深层原因就是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作文引导与教学中,力主通过引导学生作文时对语言进行创新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魅力。
一、创新之路师为先
学生作文“抄、编、凑”,作文语言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模式化、成人化、公式化”,作文语言缺乏创新、表达缺少个性,有学生方面的原因——直接和间接经验的不足: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写作时无话可说;学生读的间接经验也不足,读的书少,好作品更少。然而学生文风不正,传道授业的教师应是有责任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统得过多、过宽、过死,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甚至让学生做“无米之炊”,“无病呻吟”。所以,见文不见人,假话、空话、套话在学生作文中泛滥成灾。对学生作文语言表达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教学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教学风格要有创新性。
首先,教师要放宽自己的眼界,要多了解周围的世界。时代在不断发展,语言也随之更新,教师如果没有不断地学习,了解这个社会,熟悉新时代的流行语、新词汇、新句式、新仿词等,就很难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更别说指导学生写作语言上的创新与表达的个性化。比如很多学生喜欢80后作家群体的作品,欣赏这类作家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教师就应比他们更了解这种新表达的优与劣,才能顺势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学会有益于写作的新语言与新表达。
其次,教师要在语言创新中以身作则,这一点除了通过平时上课时尽可能让教学语言丰富之外,还应力求多写下水作文,并在下水作文中尽量体现表达的创新性与个性化。作文教学写下水文、写作评语、批改札记时,教师把自己对于表达创新的理解与体会不失时机地融汇进去,并以此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教师的言语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的言语习惯,所以言传身教的作用巨大,而这一点恰恰被很多老师忽视。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维是先于语言的,学生作文中要有新表达,有个性化表达,就应在作文教学中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我们可以在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鼓励学生抒真情。张志公先生在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作文训练的步骤应该是“先放后收”,即写“放胆文”。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文章也就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语言表达也就有新意,就已成功了大半了。一篇作文,就算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现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所以,在每次提起笔之前,学生都应该明确:作文这种“精神产品”的创造是不可重复的,写作时要做到次次有心得,篇篇有新意。
其次,剪断绳索,“解放”学生。这种“解放”包括“思维的解放”和“笔墨的解放”。所谓“思维的解放”,就是教育学生不盲从他人思想,要从自我的视角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感触、感悟周边的世界。让自我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所谓“笔墨解放”,就要在作文命题中重视写作主体的自主发挥和自由表达。一方面降低审题难度,写作范围较为广泛,命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真切而可感,有话可说,人人会写;另一方面,减少文体限制。尽量减少文体限制和束缚,让学生自主写作,扬长避短,学生方能不断追求对思想更自然、更多样化的表达,写出最佳作文。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具体是这样做的:
(1)集思(把学生感兴趣的想法收集起来)
(2)定点(确立一个明确的话题)
(3)征题(征集学生拟的题目)
(4)择优(选出几个较好的题目)
(5)论剑(讨论选出的题目的优劣)
这样,一厢情愿的命题,一声令下的单向指令,就变成了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老师引导性的组织相结合的双向互动,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和老师教学的主导性都得到凸显,实现了双赢。
我们要告诉学生,只有这在自主与探究学习,才能具有创新意识,也才能有创新的表达。
三、培养学生语言创新能力
学生拥有了创新意识,有了新思维,老师进而要培养他们语言的创新能力,使之形成新表达。“授之以鱼”未若“授之以渔”,所有的教师都明白这一点,只有教给学生在语言创新上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白“厚积”方能“薄发”,养成他们重视积累的习惯。语言鲜活从何而来?有的是信手拈来,有的是冥思苦索,但是,最根本的在于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语言修养。不读书,不看报,不实践,不思考,不研究新事物,不学习新鲜语言,腹内空空,思想僵化,那么只能人云亦云,毫无鲜活可言。平日坚持学习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不断进行语言的操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心应手,写出鲜活的语言来。
其次,教给学生几个语言创新招数,让他们在语言创新时有一定的方法。我在教授作文语言创新时,主要让学生学会这几招:
第一招:玩转词语
学生作文常常干燥、晦涩、无趣。如果能让笔下的词语鲜活而幽默,那么自然能使作文新意十足。
(1)大词小用、庄词谐用。
示例: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
简析:这样一来,一个霸气十足的国际警察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表达幽默而鲜活。
(2)巧用新闻和广告语。
示例:就像北京人吃臭豆腐,爱它的一天不吃就寝食难安,睡不着觉,有了它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讨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绕道而行,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组织还紧张,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四四方方的玻璃罐,而是携带非典的邮政快件。
简析:此段文字,作者十分巧妙的运用了极富时代特性的新闻和广告语,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的写出了两种人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语言也是最具新意,绝少雷同的。
(3)旧词新用。
示例: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简析:旧词新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
(4)巧借俗语。
示例: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马上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简析:日常用语在分析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用语巧妙,叫人拍案叫绝。